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胡錦濤中亞行 效果顯著

http://www.CRNTT.com   2010-01-08 15:45:40  


    
           (三)中共運用“上合組織”加深中亞合作 

  為了達成“中國崛起”的目標,亦即現階段以經濟持續穩定成長的目標,中共外交亦為此總體目標服務,積極拓展與全球產油國之間的往來,高階領導人亦常出訪能源豐富的國家,胡錦濤中亞行再度證實此政策。 

  胡錦濤此行所參與通氣儀式的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全長七千公里,從土庫曼經過烏茲別克及哈薩克,進入中國新疆地區。該管道係中亞地區天然氣輸往中國的首條主要出口管道,該管道初期僅有土庫曼向中國出口天然氣,未來烏茲別克及哈薩克將加入供氣行列。 

  儘管俄國在2007年中亞能源領域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但中共利用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CO)的合作計劃,再輔以中共與中亞各國的雙邊關係,給予各國經濟援助。尤其對於擁有能源的國家,更是極力加強雙邊經濟合作及投資貿易。俄國自身亦是上合組織的一員,無法公然阻止中共與中亞國家的經濟合作。況且,自去年下半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俄國受創甚深,其不得不改變對中共在中亞所扮演角色的看法。俄國領導人自上述危機後的一系列發言與俄國過去的政策明顯不同。過去俄國極力避免中共經濟勢力侵入中亞,此係避免俄國勢力在中亞地區與中共展開競爭,甚至對抗。俄國菁英以不安的心情看待中國在中亞的收穫,俄國媒體更是持續報導中共在中亞的斬獲。俄國副外長魯巴可夫(Sergei Rybakov)稱讚中共在中亞投資很透明,魯氏的談話透露俄國政策重要的轉變,及對中共的讓步。 

  中共在與前蘇聯地區能源合作方面,其實首先是欲與俄國展開合作。經過上世紀九○年代的磋商,在本世紀初原本即將達成協議。不料日本亦提出與俄國開展能源合作的對案,由於日本所提出的合作條件較優渥,曾引發俄國國內的激烈討論。最後,俄國提出綜合中日兩案優點的最終方案,與中共合作的方案優先推動。但該時期卻面臨國際油價逐步攀高,中俄雙方對供油價格產生歧見。直至去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機後,俄國開始認真面對此問題。2009年4月下旬中共正式與俄國國營石油公司及國營管道公司簽署協議,中方貸款250億美元給上述兩公司以交換遠東地區輸油管道由俄國Skovorodino(黑龍江岸俄國城市)直抵中國大慶。這項交易就商業而言對中共並非有利。中共方面或許在原油購價上有所遲疑,但此次交易讓中共獲得在俄國遠東地區地緣戰略上的利益。 

  中俄雙方在原油供應問題解決後,雙方開始認真推動天然氣合作計劃。2007年3月俄國方面表示,俄羅斯準備向中共每年供應約300億立方公尺的天然氣。俄國方面計劃修建兩條通往中共的天然氣管道,2011年起向中共出口天然氣。西線管道將運送西伯利亞開採的天然氣,由俄羅斯聯邦的阿爾泰共和國出境,進入中國新疆,最終與中共西氣東輸管道連接。東線管道則將薩哈林(庫頁島)開採的天然氣,經俄國遠東地區輸送到中國東北。但相對於俄國較不積極的態度,中共由於國內需求孔急,不得不積極尋求中亞國家的能源供應。 

  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能否不受制於能源瓶頸,關鍵是取決於中共能源戰略多元化的實現。而中共能源戰略多元化對外而言,主要就是實現中國大陸能源進口結構的調整。中亞國家不僅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與中共鄰近且近來雙邊關係日臻友好。此外,中共能源安全的確保需考慮以下幾個因素:保證國外能源占有量和供應量、能源來源多元化、能源輸送的安全性。中共的陸上鄰國中亞國家哈薩克及經由輸氣管道由哈薩克進入中國大陸的土庫曼和烏茲別克兩國可滿足以上諸條件,能源來源可分散至其他地區,尤其是中東國家的石油依賴程度。特別是最後一項“能源輸送安全性”更是除中亞國家和俄羅斯外,全球其他地區所無法提供的優勢條件。中共和中亞國家不僅加強經濟及能源方面的合作,更可藉由上海合作組織將該區域內國家在此框架內發展各種合作,不斷擴大深化彼此政經關係,積極促進此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區域內的政治穩定及社會安全。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