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金門協議的務實手法有可能被扭曲申述

http://www.CRNTT.com   2010-09-11 09:00:12  


兩岸紅十字會於1990年9月12日簽署的“金門協議”,是兩岸回避敏感問題的典範,協議簽署人沒有職銜、各用紀年,非常特別。(圖片取自上海政協網站)中央社
  中評社北京9月11日訊/明(十二)天是“金門協議”簽署二十周年。“金門談判”對兩岸關係發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金門談判”的主要特點是什麼?今天回顧“金門談判”這段歷史具有何種意義?馬英九在紀念“金門協議”簽署二十週年活動中所強調的“正視現實,建立互信,擱置爭議,追求雙贏”,是否另有所指?澳門《新華澳報》今天登載富權的文章“金門協議的務實手法有可能被扭曲申述”,對上述問題進行了解讀:

  明(十二)日是“金門協議”簽署二十周年。由於“金門協議”是兩岸分裂分治四十餘年來,兩岸首次進行的“白手套”式的談判及簽署協議(在此之前,雖有“兩航談判”及所簽署的協議,但只是針對突發性單一事件的談判,而“金門協議”則是開創了解決長期、常態性事務的談判的先例),及其形式給日後海峽兩岸達成“九二共識”和海峽兩會進行談判帶來啟發,故台灣方面較為重視。除了馬英九在“治國週記”中,以《金門協議二十年,求同存異創雙贏》為主題,特別邀請台灣紅十字總會會長陳長文對談,呈現當年“金門協議”簽訂的場景、內容及後來的影響之外,台灣紅十字總會也將出版《金門協議二十年》一書,馬英九為此書撰寫題為《務實與彈性:兩岸“金門協議”二十周年感言》的序言。馬英九在序言中肯定了“金門協議”為“九二共識”的濫觴,並指出“金門協議”簽署二十年來,功已成,身未退。除了協議本身在遣返方面的顯著成效外,還有一項不為人知的特別貢獻,就是“金門協議”的內容,涉及公權力的執行,是最早實踐“正視現實,建立互信,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的新嘗試,雙方“建立互信”的開端。

  大陸方面,至昨日為止,尚未見有甚麼紀念活動。不過,要說為“金門協議”出書,可能大陸是先走了一步。實際上,早在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國台辦屬下的九洲圖書出版社就出版了由中共元老伍修權女婿,曾任國台辦交流局副局長、香港新華社台灣事務部副部長,時任全國政協港澳台聯絡局局長的樂美真撰寫的《金門商談漫記》一書,以親身經歷,介紹他以中國紅十字總會理事的身份,參加“金門談判”的過程及所聞所見,首次將原本是秘密進行的“金門談判”的過程及內容公開於眾,因而引發台灣各方人士的注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