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緬甸“左右逢源”的限度

http://www.CRNTT.com   2011-12-07 09:15:07  


希拉裡與昂山素季會面
  中評社北京12月7日訊/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孫興傑的文章《緬甸“左右逢源”的限度》,文章認為,緬甸試圖在美中之間保持平衡,以達到左右逢源的目標,但至少短期來看,這似乎已經超過緬甸政府的能力;不過,進入民主化轉型的緬甸,慢慢將身上的炸彈拆解掉,無論對於中國還是美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詳論如下:

  近期,緬甸成為世界政治舞台的一大焦點。美國國務卿希拉裡日前成為自1955年杜勒斯之後第一位踏上緬甸國土的國務卿;在此之前,緬甸總統登盛突然宣布在其任內停止中緬合作建設的密鬆水電站。人們在猜測,緬甸政府在中美兩大國之間玩平衡外交,以達到左右逢源的目標,也許這是緬甸的如意算盤,但是,要用好這個算盤並不那麼容易。

  緬甸大選以來的變化已經超出了諸多國際觀察員的想象範圍,在去年大選之前,有學者認為,大選對於緬甸的內政外交不會有太大影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集團對緬甸的制裁也不會放鬆。但是一年過去了,緬甸的國內外形勢發生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變化。一年前有誰會想到希拉裡能夠到訪緬甸呢?

緬甸試圖在美中之間保持平衡

  回顧一年,緬甸的民主政治轉型進展迅速,作為對希拉裡訪問的禮物或者回報,登盛簽署法令,允許緬甸民衆可以舉行示威遊行。此舉既是緬甸政治走向開放的標志,也是登盛投美國所好之舉。

  希拉裡訪問緬甸,增強了美國“重返東南亞”的印象,如果說美國加強與菲律賓、新加坡等國關系只是既有政策的回歸的話,那麼與緬甸關系解凍則是一大收獲。美國昔日的宿敵越南頻頻向美國暗送秋波,甚至不排除讓美國航母重返金蘭灣,緬甸是否也會如此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