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孔垂長:儒學的本質與精神沒有時代局限

http://www.CRNTT.com   2013-10-22 00:48:48  


 
     兩岸儒學的研究與實踐應該  彼此學習互相借鑑

  五,兩岸儒學領域的交流近年日益興盛,吸引了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關於兩岸儒學研究的共同點與差異點,以及應該如何相互借鑑:

  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共有的精神依歸,也是兩岸在交流上的最大公約數。台灣對傳統文化保護得很好,長久以來,台灣重視道德和傳統的文化教育,台灣有一套《中國傳統文化基本教材》的教科書,它被列為國高中的必修課程,所以台灣人從小被要求熟讀《論語》、《孟子》等經典,像“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經典的句子,台灣的小朋友都能朗朗上口地朗誦。但更重要的是,台灣民眾已將儒家文化的精髓內化為平時生活行為的準則,我們重視孝道並敬長尊賢。舉一個例子,在台灣坐“捷運”,沒有人會搶座,如果看到老弱婦孺,無論是學生還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都會主動讓位。

  在大陸方面,因為文革的衝擊,儒家文化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斷層,所幸隨著經濟的發展,大陸儒學復興展現出良好的契機,也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比如說現在蓬勃發展的讀經運動、書院的復興以及在世界廣設的孔子學院,都是明顯的例證。去年,我曾應邀在山東省圖書館舉辦的“大眾講壇”做演講,那一天真可謂座無虛席,很多聽眾甚至是趕了幾小時的路來聽儒學講座,這讓我充分感受到了大陸民眾的熱情;而且不光是我,很多台灣學者也應邀參加“大眾講壇”,他們同樣感到驚訝與欣慰。因為來聽講座的人多到演講廳不夠坐,還需要增開新的會議室,讓那些在主演講廳沒有座位的人,可以在旁邊的會議廳觀看視頻同步直播。

  因此,兩岸儒學的研究與實踐應該彼此學習、互相借鑑並取長補短,對中華文化的復興以及兩岸交流做出應有的貢獻。

     期望儒學成為21世紀的全球顯學

  六,關於兩岸儒家文化方面的交流計劃:

  在接下“奉祀官”這個職位後,我深感任重道遠。我們在2011年5月成立了“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協會”,主要結合了台灣的專家以及民間的有識之士,積極弘揚儒學,期望儒學成為21世紀的全球顯學。在中國大陸,我們與北京大學,山東大學等一流的高等學術單位進行過學術交流,成果豐碩,像湯一介老師、杜維明老師、牟鐘鑒老師以及錢遜老師,我們都有過交流。為了十月份舉辦“孔德成先生逝世五週年紀念會”暨“儒學的理論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我們還專程去北京拜訪了許嘉璐先生、湯一介先生等學術前輩,他們都給出了很好的指導意見。

  學術交流是我們孔子協會今後的主要努力方向之一,同時,我們也希望借助更多的活動與議題在社會大眾中推廣儒學思想,無論是學術機構,抑或是熱心儒學的個人,我們都希望同他們積極展開合作,並希望通過媒體的力量,將儒學的功效性推到最大。

  我們非常希望彰顯出儒學的時代性,與年輕人零距離接觸,讓他們樂於做儒學的傳人,並以中華傳統為榮,我認為這是一條急迫同時又漫長的道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