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對朝鮮半島局勢及韓國政治的一些觀察

http://www.CRNTT.com   2024-01-08 11:10:30  


中韓建交之後,兩國的政治、經濟關係不斷深化和升級,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近幾年的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
  中評社╱題:對朝鮮半島局勢及韓國政治的一些觀察 作者:金中燮(韓國),韓國濟州大學教授

  【摘要】在迎來韓中建交30周年之際,韓中關係也面臨建交以來最惡劣的情況。韓國政府在中美競爭的國際格局當中,基於自身的戰略安全考量而選擇偏向美國仍然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這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歷史問題。北韓以文在寅政府縱容民間團體在南北韓邊境地區散發反共傳單為由,炸毀南北共同聯絡事務所,成爲一個代表進步陣營懷柔北韓政策完全失敗的象徵性事件;文在寅政府的“均衡外交”無法持續,在中美之間的戰略選擇中逐漸偏向美國一邊。2021年5月文在寅訪美時發表的韓美首腦會談共同聲明中提到“雙方確認維持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首次提及台灣問題,可以說是韓國政策轉向的一個重要指標。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對立雖然是國際實務,但卻總是在國內成為政治鬥爭的手段而造成更重大的傷害,這一點有經歷過的人們應該都還記憶猶新。而韓國尹錫悅政府上台一年後的一些言論或舉措,都讓人感受到這種強調意識形態對立態度的相關論述或舉措,已經超越了反共的意識形態爭論,更遠而涉及如何解釋韓國立國法統的問題;現在尹錫悅政府去挑動這敏感的神經,可以預見將會在韓國國內掀起不小的震蕩。

  一、暴起暴落的韓中關係

  2022年是韓中兩國建交30周年,所謂三十而立,原本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但由於各種原因,兩國是在雙邊關係陷入谷底時迎接這一具有意義的時刻,故而雖然各界也有舉辦多種多樣的慶祝活動,但似乎都未能大幅扭轉尷尬的兩國關係。2023年上半年,又出現一些不利於兩國關係的事件,可以説雙邊關係大致停留在慶祝建交30周年時的水平。也因此,現在從歷史的角度回顧兩國建交的30年,仍然具有時效性。

  自1992年建交以來,韓中關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經濟通商方面,中國在建交後約10年左右即取代了美日,成爲韓國最大的貿易及投資對象國。人員交流也從建交初期的13萬人在頂峰時期達到1200萬人次,增加近100倍;兩國分別有數十萬國民居住在對方國家,並形成聚居的社區。也因此,兩國外交關係的稱號也從1994年的“友好合作關係”、1998年的“面向21世紀的合作夥伴關係”、2003年的“全面合作夥伴關係”到2008年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不斷獲得提升。

  但從2016年圍繞駐韓美軍部署薩德(THAAD:高空導彈防禦系統)的問題,兩國矛盾開始深化,隨著中國採取一系列的反制措施,韓中關係也急劇轉變為最壞的狀況。根據韓國峨山政策研究院的調查,2017年韓國民衆的對中國的“好感度”首次低於日本,考慮到韓國對日本的特殊歷史感情,這可謂是破天荒。文在寅總統上台後,雖然試圖“封印”薩德問題,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兩國之間的交流仍然未能恢復。之後爆發的新冠疫情,更是雪上加霜,所有人員交流活動幾乎凍結。期間韓國經歷了政權更替,尹錫悅總統上台後則重新將薩德“正常化”,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為正式部署做準備。

  如上所述,在迎來韓中建交30周年之際,韓中關係也面臨建交以來最惡劣的情況。韓中關係爲何會如此暴起暴落?從時間順序來看,薩德部署問題所造成的矛盾是最直接的導火綫。雖然在社會歷史文化等諸多層面,也都可以窺見雙方在許多問題上的認知差距所導致的摩擦正在逐漸發酵,但韓國政府在中美競爭的國際格局當中,基於自身的戰略安全考量而選擇偏向美國仍然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這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歷史問題。爲了瞭解這些問題的來龍去脈,有必要先回顧一下兩國建交的歷史背景。

  二、韓中關係與南北關係的糾纏

  談到中韓關係,都會提到兩國地理相鄰,文化相親,歷史上關係密切云云。這當然是沒有錯的,但是這種密切關係在19世紀末已然中斷。甲午戰爭之後,中國基本上就喪失了對於朝鮮(1897年改國號為大韓帝國)的影響力。直到二戰結束時美蘇分別托管半島南北,繼而韓戰爆發之後,中國才再次積極介入半島的問題。不過這也僅限於北邊,南邊的韓國則是從韓戰結束之後,基本上與中國大陸處於斷絕的狀態。這種情況即使在美國與中國於1970年代實現關係正常化之後也未發生改變,因爲對韓國而言,軍事安全上最大的威脅是北韓,而且即使中蘇交惡,中國仍然是北韓最重要的後盾。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與蘇聯相繼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改善與西方的關係,韓國也趁此良機,推出所謂“北方政策”,與共產國家建立外交關係,中國當然也包括在內。這其中當然有各種考量因素,但最重要的當然是爲了在與北韓的國際競爭中佔據優勢。因此,韓中建交之時,韓國最主要的政策目標就是給北韓造成壓力,讓它走上談判桌。經貿、社會文化等層面交流的爆發式增長其實都是附帶的成果。

  一般認爲,這種國際壓力反而促使北韓開發核武,並發展成核武危機,持續二十餘年。可以説,韓中建交30年之中,北韓核問題就始終一直糾纏著雙邊關係,至今仍然如此。

  韓國的政壇依據對北韓、對美國的態度或立場,可以大致分爲“保守”與“進步”兩大陣營(雖然不是很精確):“保守”派重視韓美同盟關係並對北韓持敵視立場,“進步”派則試圖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並對北韓持懷柔對話的立場。韓中建交30年間,韓國經歷了六任總統(依序為金泳三-金大中-盧武鉉-李明博-朴槿惠-文在寅),保守(金泳三、李明博、朴槿惠)與進步(金大中、盧武鉉、文在寅)剛好各半。很碰巧的,進步派的三位總統都有與北韓領導人舉行峰會,而保守派三位皆無。這當中雖然有很多其他因素發生作用,但仍然可以窺見韓國歷屆政府的大致傾向。另外,“進步”派政府在聯合國討論北韓人權問題時投棄權票,也具有重大的象徵意義。韓國政府對於北韓的態度又與韓美關係密切相關,“進步”陣營執政時期除了積極懷柔北韓之外,或多或少都會推動減少甚至撤離駐韓美軍的協商,而“保守”政府則會試圖回歸韓美同盟的軌道。

  韓中建交後的大部分期間,韓國政府與北韓的關係及對美國的態度並未對韓中關係造成太直接的影響。南北韓之間以及韓美之間的關係起伏不定,韓國每逢北韓有核試驗或試射導彈等動作時都會呼籲中國發揮影響力,即使沒有什麽效果,也沒有影響韓中之間的經貿以及人員交流的蓬勃發展。韓中關係大致仍然維持“安美經中”的基調。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