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國走出危機的靈丹妙藥

http://www.CRNTT.com   2009-04-13 08:53:14  


 
  最近,這種壞事變好事的論調也少了。主流輿論大致到了第三階段,就是“淩波微步”。認為金融危機下,中國像會淩波微步的段譽,打不過但是跑得快,不會受到實質的衝擊。內部我們增加財政投入,擴大內需;外部環境上我們繼續買美國國債,幫美國撐住。等美國經濟復甦了又會大量進口我們的產品,過去的好日子又回來了。總之,扛幾年就可以繼續重複以前的發展模式。這是目前相當主流的看法。 

  這第三種觀點依然是太麻木了。在國際形勢方面,它仍然沒有意識到這次金融危機的深度和廣度。全球經濟早就進入了金融資本主義時代,不是過去水泥、磚頭的資本主義時代。金融早已經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一個核心驅動力。 

  美國在5年內難以走出金融危機 

  長期以來,我們對一、二、三產業的重要性有一種誤解,即從滿足人類需求的觀點來看,先是吃飯,然後是工業品消費,後面才是服務。一、二產業是基礎產業,是實體經濟。第三產業是虛擬經濟,空中樓閣。如果這樣看,那麼,發達國家第三產業比重占到GDP的70%-75%,經濟結構豈不是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形狀了嗎?那麼小的基礎能夠支持上面那麼大一個腦袋嗎?其實,現代經濟的動力結構已經顛倒過來了,是第三產業在驅動經濟的增長。經濟結構還是正金字塔形狀的。比如說,消費在美國拉動了70%的經濟增長,但美國幾乎任何消費都依托於其成熟的金融體系。不光是講信貸消費、信用卡消費,而是說,大部分美國人信賴社會保障體系和各種私人保險、企業年金等來解決醫療、養老問題,所以他們可以放心大膽地消費,而上述這些體系的本質,都是在個人生命周期裡的一種金融設計。又比如說,我們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美國科技創新完全是靠發達的金融體系來支撐的。現在有一種錯覺,認為美國的實體經濟沒有遭到衝擊,GDP下滑只有幾個百分點,所以經濟復甦起來不會太難。這是沒有看到對於美國,金融體系一旦失去效用,等於是經濟的造血系統失靈。這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糾正的。

  美國現在的金融體系是從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開始建立的,那麼深的一個蕭條讓美國人痛下決心,徹底改造了金融體系:設立了證監會、存款保險體系、社會保障體系以及銀行分業經營制度。這個金融體系建立之後,保障了美國從那時一直到今天,70年的長周期增長。這70年內也有各種各樣的危機,比如說石油危機,但都是外部因素的衝擊。經濟體系內部沒有出問題。 

  到了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金融體系已經有老化的跡象。政府解除了一些管制,再加上計算機的出現,於是,華爾街開始大規模進行金融工程的創新。這給經濟注入了新的動力。金融業的大發展推動了資金的跨國流動,啟動了所謂“全球化”進程。我們今天回頭看中國改革開放,恰好在20世紀80年代也步上了快車道,抓住全球化的機遇實現了我們的一次產業升級,奠定了“中國製造”在全球、至少是中低端製造業的統治地位。因此,美國和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都進入了一個高增長時期,這完全不是偶然的。這是兩國在新的國際分工中,互相適應、互相促進的結果。 

  因為這個原因,如果美國改變增長模式,必然意味著,我們過去20多年賴以增長的模式,也就持續不下去了。今天美國經濟復甦,必須要從對金融體系進行調整開始。美國不可能退回去重新搞製造業,那樣做經濟會倒退幾十年。但改革金融體系是深度社會工程,我個人認為,這個過程大概需要5年的時間,也就是2013年美國經濟可以走出低谷。歷史上看,一次大的經濟危機之後,經濟復甦,也還有一段時期的緩慢增長。這就意味著在今後的十年,整個世界的經濟形勢將大不一樣了,美國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個火車頭,這段時期要休息了。我們現在改革開放近三十年遇到的好日子,不能說一去不複返,至少在未來的十年時間內,它很可能不會再現了。許多人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