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將日軍侵華與二戰捆綁未必是好事

http://www.CRNTT.com   2014-02-15 11:18:52  


 
  既然大多數日本民眾並不否認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行徑,那為什麼日本政府依舊要“違背民意”,拒絕道歉呢?因為在日本民眾看來,日本對過去的戰爭已經多次道歉。日本專修大學岡部達味教授的《日中關係的過去與將來》一文很有代表性,他說,1972 年的《中日聯合聲明》中所用措詞已經充分表達了日本政府真摯的道歉,而1992年明仁天皇訪華時又“最大限度地向中國方面吐露了自己的真情”。到了1995年,首相村山富市的《總理大臣講話》更是向亞洲各國表示了衷心的歉意。

  日本普通民眾的看法驗證了這篇文章的觀點。2001年,中日學者在做一項共同研究時,對兩國學生做過一次調查。在“日本曾經侵略過中國,您認為日本對這場戰爭已經謝罪了嗎”的設問下,沒有一個中國學生認為日本已經“充分謝罪”,選擇“謝罪了,但不充分”的也僅有26%。在日本學生而言,21%認為日本已經“充分謝罪”,認為“謝罪了,但不充分”的則有48%。

  在《讀賣新聞》的調查中,有一個問題是“你認為對戰爭的痛感要持續到什麼時候”,回答說“已經不必再有那種感覺了”的人占45%,而“認為將來也要一直持有那種的心情”的人只占34%。另外,回答“再過10年左右”“再過20年左右”、“再過30年左右”的人加在一起有13%。當代日本人已經在遠離歷史情境,無意長久背負與自己無關的歷史罪責。

  日本人將侵華戰爭列為太平洋戰爭的一部分,以此混淆戰爭性質

  日本在二戰中參與的戰爭主要有兩部分,一是對中國的侵華戰爭,二是對美國的太平洋戰爭,日本將其統稱為“大東亞戰爭”,而著重於對後者的解讀。

  為達到模糊侵略歷史的目的,日本宣稱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英同罪”

  日本人對其在二戰中的行動,大致有幾種看法。一是主張“美英同罪”:當年美、英等西方各國通過戰爭掠奪殖民地,這與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並無本質性差別。美、英等國與日本作戰,也是為了保衛殖民地,那麼戰爭性質就是爭奪殖民地的“帝國主義戰爭”。曾在戰爭期間做過陸軍中尉的村上兵衛,在1992年出版《再檢討:大東亞戰爭是什麼》,書中稱,日美開戰“其責任應該是各負一半”。

  第二種是“自衛戰爭史觀”,說日本本無意侵略其他國家,只是在自己利益受損時,被迫自衛,反動戰爭。有右翼學者稱,“日本開戰完全是自存自衛的行為,當時存在著ABCD(美英中荷)包圍圈。”麥克阿瑟在1951年3月對參議院議員說的一段話也常常被引用,他說,“在太平洋戰爭中,美國所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使中國的共產主義者得以強大”“日本介入戰爭的動機,大部分是迫於安全保障的需要。”在麥克阿瑟看來,日本對中國的戰爭是一場“防共戰爭”。

  第三種是所謂“解放戰爭史觀”,日本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為的是將亞洲各國從歐美殖民統治中“解放”出來。戰後,東南亞各國相繼獲得獨立。戰後獨立的東南亞各國,為了獲得日本的經濟援助,大都對歷史問題不予追究。因此“解放戰爭史觀”也獲得了東南亞各國的認可。印尼原總理納齊爾說,“亞洲的希望是粉碎殖民地體制。大東亞戰爭是日本代表我們亞洲人決然實施的戰爭。”印尼原複員軍人省長官桑巴斯說,“印度尼西亞要特別感謝的是,戰爭結束後1000名日本軍人沒有歸國,協同印度尼西亞軍隊共同與荷蘭作戰,為印尼的獨立作出了貢獻。”

  還有一種是所謂“殉國史觀”,也稱“英靈史觀”。在持這種觀點的人看來,在二戰中陣亡的日本軍人是為國而死,如果將他們稱為侵略者,即是對“先烈”不敬。2002年,小泉參拜靖國神社時就說,“我參拜的目的在於,對那些在我國的歷史上,自明治維新以來,迫不得已撇下親屬,為祖國獻出生命的人們表示衷心的哀悼。我認為今天日本的和平與繁榮是建立在許多戰歿者的崇高的犧牲的基礎之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