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甲午戰爭 日本贏在實現民權

http://www.CRNTT.com   2014-07-27 10:45:39  


 
  日本的明治維新還有一個基礎,就是內部的雙重二元政治體制。指的是天皇和將軍的關係,將軍和大名的關係。​

  天皇和將軍的關係。日本的天皇沒有權力,但有權威,權威和權力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種影響力。權威沒有強制性,是靠人品、門第、言行影響別人的行為發生變化的一種影響力;權力是帶有強制性的,對不服從者帶來損失的影響力。天皇之所以能保持到今天就在於他是權威性的人物。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權力和權威分離得越徹底,權威就能保持的時間越長。故天皇往往在關鍵時期能起到重要作用,如改革者打著天皇的旗號改革。在江戶時代,天皇沒有權利,生活比較艱難,將軍掌握權力。​

  將軍和大名的關係和我們想象的不同,將軍之所以能統治日本,不過是因為他的領地大一點而已,占整個日本的三分之一,所以他的軍隊比較多,所以能懲罰別人,而不是說將軍能統治大名。大名分為三類:親藩(可以繼承將軍職位的,不能參加幕府政治的,地位高但權力小)、譜代(領地小,但掌握幕府權力)、外樣(領地很大,都是在邊緣地區,反抗性比較重)。​

​  日本從1853被迫開港,到1868年就進行了明治維新。這麼快就進行了政權更替。日本的雙重二元政治體制其實是在鎖國的狀態下維持微妙的平衡,一旦有外來壓力很快就崩潰了。​

  其中有個尊王攘夷運動,從開國那一天,下層武士開始殺外國人,連穿得像外國人的都殺,濫殺外國人。幕府一看,也組織暗殺組去暗殺下級武士,即革命暴力(天誅)。但兩個局部戰爭就改變了這個狀況,即下關戰爭、薩英戰爭之後,日本失敗了,結果就改尊王攘夷為尊王倒幕,就是那些下級武士一看打不過,馬上去英國留學了,就是我打不過你,就先向你學習,推翻幕府,建立現代化的國家。​

  明治維新很好理解,就是日本人沒有那麼沉重的包袱,具有尚武傳統與善於學習的特性。​

  1868年建立新政府、改年號“明治”,遷都東京,剝奪諸侯的權力,廢藩置縣,士農工商四民平等,武士階層解體,承認土地以所有權,實施新地稅,殖產興業,推動資本主義發展。​

憲政體制的確立​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仍然採取了一些措施,這些措施有些是主動的,有些是被動的。我最想強調的是,憲政體制的確立,利用國權與民權的統一,建立近代國家。​

  明治維新之後突然出現了自由民權運動。這一點我覺得很感慨,因為我國這些年來一直強調的是經濟發展,忽略了政治發展和社會發展。所以,我覺得整個社會需要一個啟蒙,日本很有意思,明治維新之後很快就開始啟蒙運動,就是天賦人權、自由平等。​

  但他有一個精英的分裂,征韓派說要去征討韓國,我們的近代國家建立了,要按照近代的體系建立邦交關係,國書中有天皇字眼。1869年12月,命佐田白茅和森山茂帶國書前往朝鮮,被以國書“不合體例”為由拒絕。後來佐田白茅以朝鮮不接受國書,侮辱皇國為由向政府提出征韓的建議。內治派認為,我們現在的實力不夠,首先要內治。征韓派下野,下野的人分為兩撥,一撥是用武力來反抗政府,西南戰爭失敗後,武士大多就不再反抗政府,更多是用言論、思想文化要求開展國會,頒布憲法,就是後來的自由民權運動。其中特別有代表性的就是板垣退助,他發動地方的名流組織政治團體對政治施加壓力,在這些活動中通過向日本民眾演講,百姓有些東西聽不懂,他們就說老百姓喜歡聽的,就是說現在的政治特別壞,老百姓聽來聽去就明白了一個道理,沒有聽懂自由、平等、權利,但日本民眾接受了一個觀念:即反政府不等於反國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