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怎樣認識經濟復甦的穩定性

http://www.CRNTT.com   2014-08-16 11:12:29  


 
  必須看到,在次貸危機爆發後中國與發達國家雖然同時陷入危機,但危機的性質是根本不同的。在發達國家是生產不足,而在中國卻是生產過剩。發達國家之所以把救市措施高度集中於增發貨幣,是因為推動新全球化的因素至今仍存在,發達國家想走回“再工業化”的路子已無可能,因此只能靠增發貨幣創造需求泡沫,增長也只能是需求的增長,正是因為這種虛擬經濟相對於實體經濟再度膨脹的趨勢,才構成了發達國家必然是在走向下一場危機的格局。但是中國不一樣,中國存在著嚴重的二元結構,城市化嚴重滯後導致了人口的主體仍處在低收入、低消費階段,這就給中國的實體經濟增長保留了巨大的後續增長空間。所以,中國完全沒必要學西方國家那樣,主要依靠貨幣政策來解決目前的矛盾,而是應該盡快轉入以城市化為主要方向的結構大調整。

  第三是認為不能依靠消費拉動增長。反對增加消費的人說,不能忘了投資是增長的源泉,這話當然沒錯,但還有一條理論叫經濟發展必須按比例,如果投資過度而消費不足,就會有生產過剩危機,這條理論是否還記得呢?不說理論說實踐,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曾進行過一場大調整,就是針對當時積累率過高的情況,提出了要壓低積累,提高消費的基本任務。從1979~1981年,中國經歷了3年投資原地踏步,即3年投資沒有增長,積累率從1978年的36.5%,被壓低到1981年的28.1%,社會消費則從1978年的1559億元增加到1981年的2350億元。用今天的口徑來說,就是資本形成率從1978年的38.2%壓低到1981年的32.5%,而直到1993年南巡講話的增長高潮中,資本形成率才超過了1978年的水平。在這長達14年對積累與消費比例的調整中,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平均高達9.4%,如果沒有這種調整,又哪來的經濟高增長與人民群眾對改革開放的真心擁護呢?所以,那種認為儲蓄與投資比率只能升不能降的道理,在理論與現實中都是說不過去的。

  儲蓄率過高就要壓儲蓄上消費,而繼續上投資就會加重生產過剩,這是非常樸素的道理。當然提升消費比例並不是動員人們花光所有儲蓄那麼簡單,而是通過推動城市化,創造出把農村低收入人口轉變成城市高收入人口的條件。這是真正的結構調整,要進行這樣的調整還是要靠投資,但這類投資首先不是用在擴大產能,而是用在為農民轉變成市民所必須的條件,如城市的居住條件、生活與教育醫療條件等,用過去的話說,就是要更多地搞一些非生產性建設。

  總之,判斷中國是否有了持續穩定增長的基礎,還是要看是否展開了以城市化為中心的結構大調整,因為只有城市化能夠救中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