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夏斌:宏觀調控中的“底線思維”

http://www.CRNTT.com   2014-11-28 09:05:31  


 
  調整意味著什麼?意味要深化改革。要改革必然應直面風險暴露並帶來的陣痛。那麼改革速度底線在哪?底線在“部分陣痛”,但不能因陣痛加劇而引致“生命危險”,也就是不能引發國家的全局性、系統性風險。譬如資本賬戶開放改革,當國內諸條件不成熟,且資產泡沫風險猶在,如果一下子完全打開資本流動大門會引起中國經濟的混亂,那麼該項改革只能是“部分陣痛”,漸進推進。又譬如土地制度改革,在其他財稅改革和條件還未充分準備前提下,土地使用權轉讓收益短期內若全歸農民,會引起中國經濟甚至是社會的混亂,則宜徐圖進之,不能冒失求快。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消化過剩產能的底線是什麼?全國的資產負債表可以縮水,金融可以去杠杆,企業可以破產,但是不能讓當前的經濟增長對就業有劇烈的衝擊,也不能應部分企業債務問題連鎖引發全國系統性風險的爆發和經濟危機。換句話說,對業已存在的風險,只能用時間換空間,力爭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去慢慢消化,而不能用危機式的、休克式的方式去消化。

  說到底,底線思維是什麼?就是政府在實施各種調控技術中,必須堅守就業穩定和不爆發系統性風險的大局。這既是出於對經濟的考慮,同樣也是出於對社會和政治大局穩定的考慮。若確實能做到二者,GDP增速再低一點,改革步伐再快一點,並不可怕。

  在今天國民經濟遇到重大困難與轉折時期,政府應是毫不隱晦,直面坦承,處理好改革結構調整、發展經濟增速、穩定經濟與社會風險三者間的平衡關係,這是關鍵。這一關鍵不取決於經濟學上的泛泛討論,而是取決於能不能對轉折時期的經濟形勢有一個冷靜、客觀的判斷,取決於對於“三期叠加”中的三個“現象特征”做到心知肚明。面對這些複雜的細節,要實施正確的調控技術,涉及方方面面的內容,形勢錯綜複雜,充滿不確定性,而其中細節正決定著成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