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姚貝娜之死”為何變成了利益交換

http://www.CRNTT.com   2015-01-19 13:44:20  


 
鏈接:姚貝娜之死引發媒體倫理大戰 記者該不該“等在門外”? 

  來源:現代快報|2015-01-18 09:13:56

  摘要:一名新聞系學生,以“掀起你的頭蓋骨”為名發表文章聲討等在手術室外的記者為“禿鷲”,“他們在等她死”;後來,多名網友發表文章,或反對,或支持。
 
  現代快報1月18日南京電(記者 劉方志)前天,歌手姚貝娜去世讓人震驚。出人意料的是,事件之外,又出現了另一個輿論漩渦。

  一名新聞系學生,以“掀起你的頭蓋骨”為名發表文章聲討等在手術室外的記者為“禿鷲”,“他們在等她死”;後來,多名網友發表文章,或反對,或支持。

  漩渦逐漸擴大,網上觀點分為兩派,涇渭分明,針鋒相對,言語火爆,不過,也有人呼籲停止紛爭,“我們都應該寬容一點。”

記者該不該“等在門外”?

  昨天早上先後被兩篇文章刷屏。首先是譴責媒體記者的《記者們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著她的死亡》,引發正反兩方的激烈爭辯。而後出現了這篇《每人都有15分鐘站上道德高地罵記者》反駁文章。

  兩篇文章所共同指向的事件,並不複雜。但是在特別的語境下,讓人極度關注起任何細節,這樣的關注甚至有讓人焦躁不安的誘因。

  “姚貝娜去世之前,病房外擠滿了記者,他們在等,等她死。”《記者們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著她的死亡》開頭,在充滿主觀指責意味的文字中,說清了事件,亮明了立場。作者“掀起你的頭蓋骨”,在文中自稱是學習新聞專業的學生,“瞬間對自己的專業有了一點芥蒂”。“我要是姚貝娜的家人,一定狠揍這幫麻木的記者一頓。”他惡狠狠地說。

  這篇文章被瘋狂轉發,謾罵和諷刺,成為諸多轉發者的“通行證”。但同樣有很多人,在為記者的行為進行“辯護”。

  《每人都有15分鐘站上道德高地罵記者》,這一篇來源於新京報即時新聞的文章隨後出現,成為反駁文章的代表作。“今早,《記者們焦慮地等待姚貝娜死亡》刷了屏,有的同行覺得很委屈,也有些同行覺得很冤……我早就習慣了,因為每人都有15分鐘站上道德高地罵記者,給他們半小時吧,哪個行業能不被人罵呢?”作者陳博說。“能平和地接受別人等你死,這是一種做人的自信,無關哀傷,越是名人越想得明白這個道理。能時刻扮演好公眾形象和寫稿大牛,這是記者的本職,無關情懷。”

  “記者們應該進去ICU參與救治姚貝娜?”評論人程鶴麟反問,“你怎麼知道記者們在等她死?難道不能是盼著發生奇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