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姚貝娜之死”為何變成了利益交換

http://www.CRNTT.com   2015-01-19 13:44:20  


 
網友間的PK:被誤解的職業行為

  正方

  @妖蛾子清宇:記者混進太平間拍照被斥責,很正常,這是一個對死者尊重與否的問題。可是在病房外等候消息,也被斥責,就有點奇怪了,誰也不會未卜先知,他們能坐在家裡知道事情變化嗎?

  @顧脩:我認為記者有責任等在門外確認名人的死訊或者其他發展的最新信息。這是記者的職責,但從不等於期盼名人去死。

  @Violet沫小沫:為什麼在有些人眼裡,記者們等在ICU門外,為了拿到第一手資料,就是無良了。這是職業,誰知道,在ICU門外等待的記者,心中沒有一絲難過,沒有一絲惋惜?

  @薇依想走的越遠越好:記者除了等在ICU門外做好能做的準備,什麼都幹不了。饑餓的蘇丹記者在可以救人的情況下沒有救,這些記者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等待,根本就是兩個概念。

  @廉平俊:如果等在門外的記者不道德,那麼棺材店的老板豈不都該下地獄?

  反方

  @Mr_Cyril王叢:生死應敬畏。病人還在搶救就提前編輯好已死的消息等著病人離世後發送搶頭條,這就是所謂的關注事態發展麼!做這種危機公關未免太可笑了吧。

  @背山面海的小屋_ymv:感謝互聯網,讓平民有機會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審視那些長期有話語權的人,雖然只有短短15分鐘。

  @詩人記者袁毅:狗仔隊像逐臭之夫,哪有新聞醜聞緋聞就到哪去,不擇手段鑽天打洞,像禿鷲等待將死的獵物,麻木冷漠地守候名人死訊即時采寫稿件,美其名曰是職業精神和敬業。什麼吸引人就刊載播出什麼,把仁義禮智信羞恥節操都丟棄了。

  @黯然消魂:那些排隊等在病房門外的記者該反思了,除了那些虛偽,你們的良心還在嗎?

  @陌琪的季節:藝人的生死已然成了記者筆下的消遣。

我們仍然毫不懷疑人性的溫度

  《記者們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著她的死亡》引發論戰,但客觀而言,這篇文字不乏偏激,甚至缺乏常識。

  這一點,被眾多有著新聞背景的名人所看穿。

  知名媒體人“@劉春”發微博表示:我認識姚貝娜,和大家一樣,我對她的英華早逝也非常悲痛。不過,除了未經家人同意潛入太平間拍攝的不良行為外,我沒發現其他記者的行為與報道有什麼不妥。記者在病房外等候搶救結果,沒什麼不妥;記者在結果出來之前,提前準備好相關背景(如人物資料、知識背景等),沒什麼不妥。

  這一觀點很有代表性。

  昨晚,在接受快報記者採訪時,知名媒介研究者高明勇表示:從新聞傳播規律的角度看,對於一些有必要報道而又無法預料結果的新聞事件,一般媒體都會做好兩手準備。對於姚貝娜事件,社會比較關注,媒體記者前往守候,算是正常反應,但是,關鍵在於如何把握關注的度,即在滿足公眾知情權和不影響到對當事人及親屬的隱私權之間如何平衡,假若超過了輿論承受的底線,必然容易飽受詬病。當然,討論的前提,是我們必須了解到一些關鍵的事實,比如守候者的具體表現等。

  昨天,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對相關爭議予以關注,“這樣做新聞,記者真的錯了嗎”之問引起了眾多網友的共鳴。這一組討論並沒有回避姚貝娜經紀人微博質問“喬裝偷拍”。而“我們仍然毫不懷疑,很多記者心中仍有人性的溫度”,這樣的話語更有張力。

  央視昨晚報道:姚貝娜的一只眼角膜於當晚抵達成都,有望幫助剛剛大學畢業、年僅23歲的小夥子小董恢復視力。姚貝娜是小董和母親喜歡的歌手,母子倆決定面對鏡頭表達感激:感謝姐姐,也謝謝姚爸姚媽!

  這條催人淚下的新聞瞬間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比起莫名其妙的指責來,寬容和溫暖,這更讓人期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