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姚貝娜之死”為何變成了利益交換

http://www.CRNTT.com   2015-01-19 13:44:20  


 
對話

  張志安:

  缺乏常識 為何讓常人激動?

  爭議四起時,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導張志安是最早明確反對“掀起你的頭蓋骨”文章觀點,並表示要予以寬容的學者之一。

  昨晚,在張志安趕飛機的空當,星期柒新聞周刊記者與其進行了一番對話。

  柒周刊:“掀起你的頭蓋骨”發文,提及“病房外擠滿了記者,他們在等,等她死”,這話引起巨大爭議。您怎麼看?

  張志安:不要太在意。事實上,“掀起你的頭蓋骨”後來也發帖做了反思。在不了解媒體倫理的情況下,這名學生自己也沒想到一篇文字引起這麼大的風波來。

  柒周刊:“馬上到現場”是做記者的基本要求,記者等待新聞進展的行為被誤解乃至被抨擊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張志安:等在手術室外,是在現場關注新聞事態發展,不是等待她死亡。一名學生比較衝動又缺乏專業知識的“批評”文章,在微信上遭“標題黨”修改轉發、瘋轉後引發誤會和誤讀,平常心看待即可。不必太當回事。

  柒周刊:既然是衝動又缺乏專業知識的“批評”,那為什麼還迅速抓住了一些人的心和嘴,讓誤會和偏激繼續發酵呢?

  張志安:不能苛責公眾的反應。公眾往往是通過常識來判斷。看到一篇讓人激動的文章,看到衝動的話語,很多人容易受到影響。

  柒周刊:我們注意到,與一些網民衝動的批評相比,一些有新聞背景的網絡名人,其話語相對理性、客觀得多,你怎麼看?

  張志安:這就是媒介話語和公眾話語的區別。在傳播當中,公眾尤其警惕的是媒介話語的失範,比如某些“大V”在傳播中的失範。

  柒周刊:有人說,通過“掀起你的頭蓋骨”相關文章,對現在的新聞系學生的素養有些擔憂。

  張志安:有點誇大了,不要因為個案影響全局。全國那麼多的新聞專業,每年學新聞的學生有幾十萬人,怎麼可能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有很高的素養?我覺得對他們還是要多點寬容。我們其實不需要太在意。微信這種閉環的傳播環境,很容易讓話語的傳播受到情緒化的影響。

  柒周刊:“@記者梁千里”在微博發言:“掀起你的頭蓋骨”似乎正在被口誅筆伐,我覺得有點過度了,他只是個學生,說錯了也犯不著人身攻擊。這個時候,反倒是不少新聞從業人員表現出了寬容精神。

  張志安:對一名學生情緒化的話語給予寬容是應該的。不要對個體話語上綱上線、無限放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