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當前世界經濟十大問題與應對之策

http://www.CRNTT.com   2015-08-07 07:29:24  


當前世界經濟中的十個問題,或者說世界經濟呈現出的十個特點,值得高度關注。
  中評社北京8月7日電/當前世界經濟中的以下十個問題,或者說世界經濟呈現出的十個特點,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當前世界經濟值得關注的十大問題

  上海證券報發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王天龍文章分析,第一,世界經濟增長緩慢,仍未走出金融危機陰影。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世界經濟增長出現了斷崖式下跌。之後在各國政府的協同努力下,全球經濟開始緩慢復甦。2015年以來,全球經濟繼續溫和增長,但是增長動力明顯不強。總體上看,世界經濟仍未擺脫全球金融危機的陰影,尚處在危機後的深度調整階段。做出這個判斷,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

  一是全球增長仍未回復到危機前的狀態。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預計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2.8%,2016年和2017年分別為3.3%和3.2%。從2000年以來的全球經濟增長情況看,今後三年全球經濟仍然處在增速下行的態勢之中。

  而作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國際貿易還很低迷。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預測,2015年全球貿易增長預期為4%,遠遠低於全球金融危機前十年平均年增長6.7%的水平。全球貿易低迷,表明世界經濟增長仍然乏力。

  二是全球經濟仍然處於前期危機應對政策的消化階段。各國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而採取的種種宏觀經濟政策,其負面影響仍在延續和發酵,並正引發新的問題。全球經濟並未康復,危機後遺症特點明顯。

  第二,發達經濟體各有苦悶,增長動力不強。

  從數據上看,美國經濟增長情況相當不錯。2010年以來,美國經濟同比增長均在2%以上,2015年一季度同比增長2.88%,成為發達經濟體板塊的領跑者。但我們認為,美國經濟復甦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美,經濟復甦動力在減弱,去庫存壓力在加大,通縮壓力上升。

  今年以來,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一直在-0.2%至0.1%之間的低位徘徊。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美國銀行業在囤積資產。根據彭博社報道,2015年以來,美國銀行業連續增持美國國債和機構債等安全資產,規模超過2萬億美元。今年2月份,美國商業銀行持有的現金已經超過2014年全年水平。商業銀行囤積資產和現金,表明美國銀行借貸意願很低,是實體經濟低迷的重要反映,抑或為未來潛在衝擊做準備。

  歐洲經濟復甦一直低速溫和,2015年一季度同比增長1.1%,在歐洲央行量化寬鬆政策刺激下,通縮形勢也有所緩解,CPI6月份已經“轉正”。但歐洲經濟前景仍然堪憂,主要是其實體經濟仍然缺乏新的增長點,重振競爭力任重道遠。加之歐元區失業率很高,部分重債國深受債務危機困擾,地緣政治和歐元區內政治持續干擾其經濟發展和重大問題決斷,預計歐元區經濟難有大的起色。

  日本經濟復甦稍好於預期。2015年一季度環比增長2.3%,是近15年來的最高漲幅。但由於日本國內市場狹小,人口老齡化嚴重,日本軍國主義複活影響其與亞洲鄰國的經貿關係等因素,日本經濟仍將在迷茫中徘徊。

  第三,新興經濟體脆弱性上升,或面臨較大調整。

  新興經濟體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和重要性上升,是當今世界經濟格局變化中值得關注的大事。特別是2008年以來,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成為世界經濟復甦的重要動力。但目前,新興經濟體國家經濟走勢正在分化。印度經濟比較搶眼,2015年一季度增長7.5%,是金磚國家中增長最快的。南非經濟增長保持穩定上升態勢,一季度回升至2.1%。中國經濟增速雖略有回落,但仍然保持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

  與以上國家相比,金磚國家中的俄羅斯和巴西經濟增長則不那麼樂觀。受西方制裁以及國際油價大幅下跌影響,2015年一季度俄羅斯經濟同比下降1.9%,為連續兩個季度下降。巴西經濟一季度同比下降1.6%,連續四個季度下降。其他一些新興經濟體經濟形勢也苦樂不均。

  新興經濟體經濟走勢分化,發生動蕩和調整的概率上升,是當前國際經濟中值得關注的風險。

  一是出現金融動蕩。2015年6月份新興市場遭遇了 2008年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資本流出。根據IMF數據,2014年新興市場國家的外匯儲備總額出現了1995年以來的首個年度下降,國際資本異動正在消耗新興經濟體國家的外匯儲備。

  二是經濟增長放緩。新興經濟體國家結構性改革進展遲緩,在全球經濟的繁榮時期,很多國家未有效推進改革,而逆風時搞改革則更加困難,經濟結構性矛盾成為新興經濟體國家的重要硬傷。

  三是債務風險累積。儘管從債務規模和債務杠杆率來看,新興經濟體國家的債務形勢仍然相對安全,但近些年新興經濟體的債務增長速度過快。根據麥肯錫數據,2007年以來,全球債務增長中有47%來自新興市場國家。債務增長過快,違約風險相應加大。

  第四,大宗商品價格下行,世界經濟通縮風險上升。

  2013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指數開始呈現下跌態勢。大宗商品價格指數(CRB)從570左右的高點開始下跌,2015年5月份以來,CRB指數快速下跌至目前的409.96.IMF全球初級產品價格指數也從2014年1月的180.12,下降至2015年6月的123.3。

  原油價格從100多美元/桶開始下跌,降至目前的60多美元每桶。低油價對全球金融體系是重要威脅,主要是很多國家的油企,油價下跌時囤積了很多石油等待油價回升,但從目前情況看,油價短期內可能不會大幅回升,這使得相應的儲存費用、銀行貸款以及相關證券化資產都有遭受損失的風險。

  國際鐵礦石價格也跌至低點。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很可能把全球帶入通貨緊縮的泥潭。從目前全球通脹形勢看,世界經濟通縮風險越來越大。IMF發布的全球CPI顯示,發達經濟體七國集團(G7)通貨膨脹率2014年僅為0.98%。2015年美國、歐元區、日本的通脹水平均均在0%左右徘徊。通縮是經濟發展的雙刃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居民購買力的同時,也會加重債務負擔,給經濟發展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第五,全球債務杠杆率增加,可能引爆新危機。

  希臘債務危機成為目前全球市場的焦點事件。實際上希臘有大約15億美元的債務已經違約,這也使得希臘成為IMF歷史上首個違約的發達國家。7月13日,歐元區領導人就希臘第三輪救助達成一致意見,以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SM)給希臘改革以金融支持,這避免了希臘退出歐元區的最壞結果。但希臘問題只是歐債危機的冰山一角,預計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可能卷土重來。

  首先,歐元區主權債務負擔仍然非常沉重。2015年一季度,歐元區債務占GDP的比重為93.2%,不僅遠高於60%的警戒線水平,而且延續上升態勢。一些重債國比如葡萄牙 、愛爾蘭 、西班牙 、意大利等國家的債務形勢並未根本好轉。其次,歐元區經濟增長疲弱,制約債務問題的解決。再次,政治干擾和制度缺陷仍然存在。從全球範圍看,歐債危機是全球性主權債務危機的預演和縮影。全球主權債務風險正日益顯露,可能成為新一輪危機的引爆點。

  2008年以來,全球主權債務不斷增加。根據相關數據,以2013年匯率折算,到2014年二季度末,全球債務存量增長了57萬億美元,債務杠杆率(用債務規模占GDP的比重衡量)從270%上升到286%。目前全球債務總額比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還多,發生危機的概率在上升:一方面由於原油價格重挫,可能導致很多能源類公司會違約。

  另一方面,全球國債收益率在飈升。特別是2015年5月份以來,投資者加速拋國債,全球國債收益率上升,美國、歐元區、澳大利亞 、加拿大 、日本的國債收益率都出現飈升。國債市場是金融市場的重要基石,很多金融產品跟國債市場掛鈎,如果國債市場大跌,可能會導致大量以國債為抵押和質押的杠杆產品平盤或者清盤,進而傳導到股市和商品市場,引發連鎖危機。

  第六,美聯儲加息臨近,加劇世界經濟波動。

  美聯儲主席耶倫近期已經明確表示,美國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加息。從美國經濟基本面、維護美元國際地位以及引導國際資本流動的需要等方面來看,美聯儲加息也將是必然選擇。從歷史經驗來看,美聯儲在長期低利率後實行加息,往往會導致國際資本流動格局發生重大調整,引發局部金融危機,1980年代的拉美危機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均如此。

  2008年發端於美國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美聯儲通過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大量投放流動性,導致部分新興經濟體國家資產泡沫化,經濟、金融脆弱性上升。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意味著近6年來支撐世界經濟緩慢復甦的寬鬆貨幣環境發生改變,將極大地增加世界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美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國利率水平直接影響全球很多資產價格的確定,特別是全球以美元計價的債務比重很高。美元流動性收緊、匯率走高以及加息,都會使債務國還本付息的難度加大。

  此外,由於大宗商品價格低迷,很多商品出口國用來償還債務的美元收入因此減少,更使得這些國家雪上加霜,變得更加脆弱,發生危機的可能性大增。美元的特裡芬難題,使得推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成為當務之急。

  第七,全球主流央行政策分道揚鑣,貨幣戰爭漸行漸近。

  與美聯儲加息預期相對應,是其他主要國家央行實行降息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全球主流央行政策分道揚鑣,導致全球流動性環境冰火兩重天,更加劇了全球資本異動。2015年年初開始出現全球貨幣政策寬鬆潮,幾乎全球所有主要國家的央行都參與其中。歐洲央行3月份推出了歐版QE政策,從3月9日至明年9月,每月花600億歐元購買總額1萬億歐元的歐元區債券,向經濟中釋放流動性。日本央行6月19日貨幣政策會議,決定維持其寬鬆貨幣政策不變,繼續以每年80萬億日元的規模向市場注入流動性。

  此外,包括印度、巴西、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國家以及丹麥、瑞士等國家也都實施了降息,寬鬆貨幣政策在全世界全面開花。全球寬鬆貨幣政策將給國際經濟帶來兩個主要風險:一是導致全球資金流動變局。如歐元區資金正湧向美國和新興經濟體國家,很多機構也在撤離歐元。IMF數據顯示,2009年,全球央行有28%的儲備資產是歐元,到2014年三季度已經降到22.6%。二是全球寬鬆潮可能會引發匯率戰。主要國家貨幣競爭性貶值會衝擊全球匯率體系,引發匯率大幅波動,對全球貿易開展和實體經濟復甦具有巨大不利影響。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