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兩岸“憲法”的一中性最值得關注

http://www.CRNTT.com   2016-05-13 00:09:24  


 
  如何回答“一個中國在哪裡”?

  “一個中國”在哪裡?這或許是自1949年兩岸隔海相望後,最為困擾兩岸的問題。早期的“一個中國”,是對於“天命誰歸”的正統之爭,從政權正統(政統)之爭到文化正統(道統),兩岸各自認為自己才是中國的唯一代表,從而在台海直至國際空間開展攻防。中程的“一個中國”,又陷入“完成時”、“將來時”和“現在進行時”的“古今之爭”。而晚近的“一個中國”則開始執拗於“統獨之爭”。從表面看,“一個中國”在兩岸抽象、空洞的概念之爭中逐漸模糊,但是,如果仔細觀察兩岸對於“一個中國”語言表述在著力點上的位移,可以發現:兩岸的“一中”論述並非是漸趨模糊,而是倒逼兩岸從統一的民族國家向“法的共同體”邁進。“一個中國”也在兩岸“法的共同體”型塑過程中,逐漸從“文化的一中”、“民族的一中”、“政治的一中”向著“法理的一中”進化。

  1648年《威斯特法倫和約》結束了“帝制邦國”的舊體系,近代民族國家踏上歷史舞台。基於特定的民族建立主權國家,成為國家構造的經典範式,影響至今。1787年美國制憲,憲法成為組成一個民族國家結成真正共同體的宣言和依據。自此,民族、國家、憲法構成“三位一體”的結構。主權國家在為一民族國家的同時,也具有了法的共同體的意涵。從“天下觀”中走出的中國,經歷了“中華民族建立中華民國”的民族國家型塑過程。“中華民國”成為中國走出“家天下”後的第一個“民族國家”符號。可惜的是,民族、國家和憲法三位一體的結構中,憲法的地位和作用被忽視了。憲法成為確認某種成果的法律文件,甚至是特定事實的法律化形式。近代中國及至今日,僅僅走完了“民族國家”這一段路,距離真正意義的現代中國還有一部憲法的距離。

  “一個中國在哪裡”這個問題的回答方式,不是爭論“天命誰歸”,也不是借助語法詞彙玩文字遊戲,而是討論“一個中國”究竟靠什麼來確認。目前兩岸在根本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採取了認識論層次上的方法,即由兩岸執政者達成關於“一個中國”在最大限度上的共識,並各自表述與認同這個共識,以求得兩岸暫時的平衡。“九二共識”的原初意義即在於此。然而,時過境遷,選舉政治的規律決定了台灣地區不可能有永遠的執政者。新執政者是否認同這種認識論層次上的方法,過去的現實和即將發生的現實都已經給出了答案。這才有了習近平將“九二共識”定位於“歷史事實”的新提法:“九二共識”不再是一種認識論層面的結論,而是一項鐵一般的歷史事實,不因台灣地區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也不因台灣地區領導人注意力和看法的改變而改變。因此,“九二共識”雖文字未變,其內涵已經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但是,“九二共識”的原初意義並未隨著其內涵的更新而褪去,它還將成為“九二共識”的軟肋。不僅沒有參與“九二共識”形成過程的民進黨可以輕易否定它,就是參與“九二共識”形成過程的國民黨也可以為因應島內政治局勢變化而否定它!靠什麼確認“九二共識”,如何找尋台灣地區無法否認、無法回避的事物,來確認“九二共識”及其背後的“一個中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