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紀念二戰勝利與失敗背後的傷痛

http://www.CRNTT.com   2010-05-10 08:53:18  


5月9日,俄羅斯在首都莫斯科紅場舉行閱兵式,紀念衛國戰爭勝利65周年,圖為“白楊-M”型車載導彈亮相。
  中評社北京5月10日訊/5月9日,俄羅斯在莫斯科紅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紀念二戰反法西斯勝利65周年,10多個國家首腦出席閱兵式。65年前,一場慘烈的戰爭致使歐洲大陸上千萬人死亡,最後戰爭雙方各自領回了光榮與屈辱。在簡單區分侵略與反侵略的道德高下的同時,對戰爭的反思卻不能僅止於此。

蘇聯:慘痛的勝利

  斯大林曾說:哪一方的內燃機多,哪一方就能贏得戰爭。然而戰爭爆發時,德國煤產量是蘇聯的三倍,鋼產量是蘇聯的兩倍,金屬切削機床是蘇聯的兩倍,發電量是蘇聯的一倍半。蘇聯唯一的優勢是人口。在蘇聯紅軍士兵和將軍缺乏專業的戰術訓練的情況下,龐大的兵力就成為了奪取勝利唯一的依靠。

  ◎慘烈的傷亡:勝利者無法逃避的傷痕

  據俄羅斯人索科洛夫所著的《勝利的代價》一書的統計,蘇聯在對德戰爭中武裝力量的損失人數應在2640萬左右(陣亡和死亡總人數為4344.8萬),而德國僅為260.8萬(陣亡和死亡總人數為595萬),比例應為6.7:1(10.1:1);此外蘇聯在對德戰爭中被俘人員應為630(總共在二戰期間為630.6萬),德國為95萬左右(總共在二戰期間為195萬),比例為6.6:1(3.2:1),索科洛夫的這種統計方法是基於戰爭期間雙方部隊在役人員和傷員每月的變化情況而確定的每月傷亡和被俘人數的對比關係,因此這種方法統計出的數據才更為接近現實。另外,蘇聯人的偵察兵在所發現的蘇軍和德軍屍體數量上也接近於10:1。

  ◎衛國戰爭:人海堆出來的勝利

  蘇軍的損失之所以大大超過德國,一方面是因為裝備落後,另一方面在於蘇聯的戰術主要為人海戰術。斯大林發布的命令中最常見的一句話就是“不惜一切代價!”。當時蘇軍中將C.A.加裡寧戰後被判處25年徒刑,因為他在日記中提到:最高統率“不關心保護人力資源,所以才造成了很大傷亡。”索科洛夫在書中也提到在斯大林時期把人當做國家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的看法已經深入人心。紅軍在作戰時除了以無數的生命為代價去取得勝利外,沒有其他戰術。戰後,反法西斯同盟的三大國中,美、英兩國、甚至德國的死傷統計都精確到個位數。但在斯大林時期的蘇聯,陣亡和失蹤的將士的死傷統計只精確到百萬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