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經濟危機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戰略格局

http://www.CRNTT.com   2010-10-27 08:22:21  


 
  但是,這次經濟全球化並沒有解決世界經濟發展高度失衡這一根本問題。兩種截然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反而加劇了世界經濟的結構性失衡。一方面,以“投資推動發展、消費促進繁榮”的盎格魯-撒克遜經濟體,在超前消費的同時,製造業服務業大規模轉移到回報更高的發展中國家。其結果是資本透支,產業掏空。另一方面,以“發展製造業、通過積累擴大再生產”的亞洲經濟體(包括德國),則在經濟發展上依賴發達國家市場,背上了貿易盈餘帶來的資本包袱,使自己的經濟積累被發達國家的資本債務所劫持。

  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使資本擴張戛然而止;而各國的“刺激”政策所導致的經濟保護主義回潮,則使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國際化進程受到阻擊。其結果,是經濟全球化的停滯。

  但是,這次經濟全球化以及由此導致的經濟危機,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首先,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在國家主權獨立的保護下,避免了資本的直接掠奪,而是以廉價的勞力、智力和物力資源,換取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本、技術和市場。儘管付出了巨大代價,卻贏得了快速的經濟發展。突如其來的經濟危機,進一步凸顯了以產業經濟為主的新興經濟在世界經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事務中前所未有地獲得了對發達國家的反控制力。

  其次,以美國為首的盎格魯-撒克遜經濟體儘管整體實力依然具有壓倒性優勢,但經濟危機卻充分暴露了其債務空前、信貸虛空、預算/消費失控、以及政治上不可逾越的稅收障礙。操控自身貨幣貶值的同時,用一切政治、經濟和外交手段壓迫債權國貨幣升值,成為其應對危機的唯一選擇。唯此方能快速抵消巨額債務,填補資本黑洞,挽救經濟頽勢。為達此一目的,甚至不惜以持續的信貸寬鬆政策促發經濟膨脹,甚至憑借整體實力強行“重組”國際債務。

  再次,亞洲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中心。全球十大盈餘經濟體,除第7位的德國、第8位的俄國和第10位的巴西,其餘7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日本、台灣、新加坡、香港、韓國、印度——都集中在亞洲。隨著香港、新加坡、東京、上海、孟買等新興金融中心的興起,亞洲將變成世界主要的資本出口地區。同時,不斷發展的實體經濟、巨大的人口“紅利”、較低的發展水平和迅速的都市化發展,使亞洲不僅具有最大的經濟發展潛力,也同時具有空前的市場發展空間。

  最後,由於高科技和知識經濟的迅速擴張,有著扎實的實體經濟和雄厚資本基礎的發展中國家,必將在能源、材料、生化、信息、環保、交通等新興領域推動“超越式”發展。一旦突破,必將重寫世界經濟格局。

  世界經濟格局不可逆轉的變化,必將導致整個世界戰略格局的轉變。正是由於意識到了這一轉變的勢在必然,美國做出了盡快從反恐戰爭中脫身,集中力量強勢重返亞洲的戰略選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