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夏斌:中國經濟防範危機對策

http://www.CRNTT.com   2013-07-16 08:58:33  


中國經濟增速正趨於合理減速
  中評社北京7月15日訊/目前,中國經濟增速正趨於合理減速。第一財經日報發表國務院參事、南開大學國家經濟研究院院長夏斌文章指出,由於過去幾年經濟改革的滯後,又由於新近出台的一些改革措施其效應的體現,還要有一定的時滯,因此當前的經濟增長軌跡總體上還一時難以擺脫由貨幣總量所左右的局面。但是,儘管增長軌跡未變,經濟增速與貨幣的關係卻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因此,要看清楚未來經濟的走勢,是泡沫破滅、復甦反彈,還是降中趨穩,已不能僅僅根據前4年經濟數據周期波動循環的特征來分析。恰恰相反,在多年累積的由過多貨幣投放所形成的中國泡沫經濟中,貨幣調控的邊際效應已發生明顯下降的變化。今後貨幣政策稍有不慎,中國經濟走勢將會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這是分析當前中國經濟所必須持有的重要視角。

  經濟未崩盤,全靠貨幣撐

  文章分析,當前的貨幣與經濟處於什麼樣的關係?

  一是企業和政府的杠杆率在明顯提高,貨幣總量是寬鬆的。今年一季度與去年一季度相比,M2增長由13.2%上升到15.8%,社會融資總量的增長由-7.4%上升到58.8%,整個非金融部門的債務,由2012年的76.4萬億上升到2013年的91.5萬億元,增加15萬億元,增長近20%。由此靜態地看,毫無疑義,貨幣總量總體上是非常寬鬆的。

  二是在杠杆率不斷提高的過程中,經濟增速不是在加快,而是在放慢。GDP增長由去年一季度的8.1%下降到今年同期的7.7%。工業增加值由去年1~5月增長11.5%,下降到今年同期的8.5%。

  三是這麼多錢到哪里去了?即根據以往的數據推測,同樣的甚至更多的貨幣增長為什麼不能推動同樣的經濟增速?其中,有人們所說的金融統計中存在重複的計算,但這是極少量的,主要的、大量的貨幣投放不可能在銀行體系內“空轉”,不管是用票據還是理財、影子銀行等金融形式融通的資金,最終都是流向了實體經濟。

  四是又為什麼貨幣總體上是寬鬆的,一些企業、地方政府的資金卻是相當的緊張?出現了“6•20”銀行同業拆借利率高達30%的現象?從現象看這是金融問題,實質反映的是背後總體經濟出了問題,國民經濟的資金運用效益在明顯下降。據測算,2005~2008年,1元社會融資量能帶動4元GDP,到了2012年,1元社會融資量只能帶動1.93元GDP。2012年,未扣除利息前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收益率為8.88%,但銀行一般貸款的加權利率卻為7.07%,如果算上各種理財、影子銀行中的高利率因素,企業的資產收益率實際上已接近其融資成本,有相當部分企業已低於融資成本。而在2013年5月,居民與企業的債務卻已超過82.9萬億,若僅以7%的利息測算,每年的利息就高達5.8萬億元(有人以非金融企業債務合計算利息,利息高達8萬億~9萬億元),分攤到每月為4840億元。也就是說,要維持一定的經濟增速,企業除本來需增加一定的正常貸款外,在企業資產收益率接近——甚至有些企業已追不上——融資成本的情況下,為了維持其日常生產和投資活動而不“崩盤”,還需另外增加一塊以償還利息為目的的新貸款,才能維持整個資金鏈的不斷裂。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2013年一季度GDP增速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0.4個百分點,但社會融資總量的增速卻是同比上升64.2個百分點的原因。

  銀行資金緊張背後反映的是實體經濟出了問題。隨著經濟增速的下降,實體經濟過去大量的投入,其產出在顯著減少,有的沒有現金流,有的企業收入不用說本金連利息也抵付不了,有的甚至已資不抵債。但是現在這些企業沒有破產,仍能維持,靠的是央行事實上在支持金融機構道德風險下的信用過度擴張。

  具體說,在製造業,產能過剩嚴重,在庫存指數創今年最低位47.4%的情況下,4月份應收賬款上升到8.5萬億,同比增加13%。產出形不成收益,企業為維持最低限生產,靠的是銀行不斷增加貸款。

  在基礎設施領域,過去的在建工程要繼續,新一屆政府的新項目又已開工,而長期以來可以靠土地收入作擔保向銀行申請貸款,最近由於新供地指標未能預期實現、土地收入在減少,只能轉向高息債券、理財市場,有的地方甚至偽造假財務報表進行“非法集資”。這些項目投入基本沒有收益,只能靠不斷地從銀行“借新還舊”來維持。

  在房地產業,相對前兩項投資領域,情況相對好些,但這是在房市的長效調控機制未到位、政策“亂象”較多,整個社會對房價不斷上漲的預期基本還未消除的情況下勉強實現的。其中,不排除有些房企有利潤,繼續擴大土地儲備、以土地抵押擴展貸款。同樣不排除像北京等地,在政府強行限價售房政策下,銀行、開放商卻共同看好周邊房價預期,導致舊樓盤未竣工,新樓盤又開工,舊貸款未收回,銀行仍願意增加新貸款。但是,這一切如果遇市場預期一變,情況馬上就急轉惡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