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經訪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陳雲林: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

http://www.CRNTT.com   2009-03-10 08:08:14  


 
                         三

  回顧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商談的歷史,兩岸協商談判不僅是推動兩岸關係改善與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維護兩岸關係政治基礎的有效方式。1987年底,台灣當局被迫開放台灣居民赴大陸探親,長達38年之久的兩岸同胞隔絕狀態被打破,海峽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迅猛發展,兩岸同胞交往中衍生的具體問題日益增多,兩岸接觸商談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迫切要求。上世紀90年代初,兩岸雙方先後成立協商談判的受權團體,達成體現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確立了兩岸協商談判的政治基礎,建立了兩岸協商談判的制度化渠道。1993年4月,兩會在新加坡舉行汪辜會談,就加強兩岸經濟合作、處理兩岸交往中的具體事務性問題開展協商,簽署了《汪辜會談共同協議》、《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四項協議。汪辜會談是1949年以來兩岸高層人士的首次會晤,結束了兩岸不接觸、不談判的歷史,開啟了兩岸關係由對峙走向對話的新局面,標誌著兩岸關係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1995年以後,隨著李登輝分裂活動的加劇,兩會商談跌宕曲折,幾起幾落。2000年5月,陳水扁執政當局不僅否定“九二共識”,而且不斷推行“台獨”活動。在此情況下,兩岸協商談判被迫中斷,涉及兩岸同胞民生福祉的重大事項遲遲不能得到妥善解決,兩岸雙方痛失通過協商推進兩岸關係發展的寶貴的十年。直至2008年5月,兩岸關係發展才出現新的轉機。6月中旬,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了中斷近10年的制度化協商,兩會簽署《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11月,兩會領導人首次實現在台灣舉行會談,開啟了兩會制度化協商的新里程,簽署了《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以及《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等四項協議,實現了兩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直接通郵、通航,便利了兩岸同胞往來,擴大了兩岸經濟合作,維護了兩岸消費者健康權益,給兩岸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揭開兩岸關係發展新的一頁。

  兩會協商成功與挫折兩個方面的經驗,為我們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了深刻的啟示。首先,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兩岸協商談判集中體現了兩岸同胞要接觸、要交流、要合作的強烈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願。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尚且能够通過協商談判化解矛盾、解決爭端、開展合作,兩岸同胞是一家人,更應該這樣做,而且應該做得更好。兩岸協商談判不僅是平等協商、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雙方加深了解、增進互信的有效方式。這是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不斷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的重要途徑和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第二,堅持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是兩岸協商談判的政治基礎,堅持“九二共識”就是堅持雙方對於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認同。有了這一政治基礎,兩岸雙方就能够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兩岸協商就能够有效推進,兩岸同胞的利益就能够得到充分維護。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過程中,雙方雖然不能立即消弭所有分歧,但完全可以通過平等協商,把握民族命運,實現互利雙贏,共創美好未來。第三,“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是兩岸關係發展和兩岸協商談判的最大破壞力量,必須堅決予以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危害台海和平、損害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歷史經驗說明,只要“台獨”勢力猖獗,兩岸關係就會遭遇困難甚至瀕臨險境;只要“台獨”勢力受到遏制,兩岸關係就能撥雲見日。“台獨”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路。兩岸同胞求和平求發展的願望不可拂逆。“台獨”勢力儘管可以欺騙、裹挾台灣民眾於一時,喧囂、橫行於一時,但終究改變不了它必然失敗的命運。當然,要徹底消除長期以來“台獨”思想對台灣民眾的毒害,仍需要我們付出很大努力。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台獨”分裂勢力仍然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現實威脅。只有繼續反對和遏制“台獨”,才能為兩岸協商談判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穩定環境和可靠保障。

  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我們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兩岸協商談判,將貫穿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全部歷史進程。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切實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要求上來,切實用講話精神指導對台工作實踐,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努力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不斷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