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經訪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真偽學者辨—肖傳國雇凶傷人的警世價值

http://www.CRNTT.com   2010-10-18 09:04:52  


 
  丘成桐曾說,國內“很多年輕教授想著怎麼評上傑出青年等獎項,到了四五十歲又想著當院士。他們看到的是物質好處和社會地位,而不是發現科學精要時帶給自己內心的快樂。”肖傳國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泌尿外科主任,博士生導師,曾是973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首席科學家……但有了這些,他還嫌不夠;為獲取中國科學界的“最高、終身榮譽稱號”,無所不用其極。在院士夢破滅後,他惱羞成怒,在自私、貪婪和狂妄心態的驅使下,“一舉錘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 

品德最重要 

  愛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時說:“傑出人物的道德品質可能比純粹理智的成果對一個時代以及整個歷史進程所具有的意義還要大。不僅如此,甚至後者的取得也要在極大程度上依賴於道德境界。而且這種依賴程度比通常認為的大得多。” 

  肖傳國犯事後,有人感到惋惜,說他業務能力強,情商很低。其實,一個思想境界不高的人,在業務上,很難有大的建樹與成就,因為“德者,事業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棟宇堅久者”。 

  一部人類知識的進步史,傾注了無數立志獻身於自己所摯愛事業的學者與科學家的心血和汗水。沈從文談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和金岳霖,說這些人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對工作、對學問熱愛達到痴迷的程度。丁肇中40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對自己成功秘訣的概括是:“與物理無關的事情我從來不參與。”而肖傳國這樣所謂的“頂尖學者”,卻是依靠私心和利益打造出來的。他信奉“功夫在詩外”,而非一心向學;朝秦暮楚、患得患失,縱然有些天賦,也很難全部用到正當的地方。 

  為學以誠信為本,靠剽竊和造假,永遠成不了大師。好的學者,內心清澈、底線堅實,立業建功,腳踏實地,從而能夠將科學事業點點滴滴地推向前進。而壞的學者,則因缺乏起碼的德行和操守,不甘使笨工夫,不甘坐冷板凳,樂於投機取巧,弄虛作假,招搖撞騙,取得的所謂的“成果”,無論多“偉大”,多“領先”,無非是“水中月,鏡中花”;所獲得的地位再“高”,名聲再“大”,無非是構建在沙灘上的海市蜃樓。 

  厚德方能載物,性格決定命運。好的學者通過治學修其身、養其性、厚其德、弘其量、大其識,有不屈的意志和平常的心態,遇一番橫逆,便添一番氣宇,“以逆境為園林”,能夠從容面對任何失敗與挫折。他們謙虛謹慎,不給自滿和自大留下絲毫空間;他們樂於接受別人的批評和質疑,因為他們深知,真金不怕火煉;人類有太多未知的領域,接受不同意見有利於堅持真理,修正錯誤。 

  壞的學者,則德薄量淺,聽不進異見,容不得批評,受不了挫折,人譽則喜,人毀則怒,順之則喜,逆之則怒,且睚眦必報。肖傳國說:“我和方舟子、方玄昌有多年的仇恨,實施報復是氣憤之下忍無可忍所為的,覺得沒有別的渠道能解決問題。”其實,如果肖傳國是一個有雅量的學者,他就不該對對自己提出批評和質疑的“二方”產生如此強烈的不滿和仇恨;即使產生了,也應將這種不滿和仇恨轉化為自己加倍工作的動力,用真正的成就和成果證明自己,“報復”他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