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經訪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化解產能過剩不能僅靠“大棒”

http://www.CRNTT.com   2016-01-16 08:18:11  


在化解產能過剩中“大棒”是必要的,然而僅靠“大棒”也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胡蘿蔔”。
  中評社北京1月16日電/在化解產能過剩中“大棒”是必要的,然而僅靠“大棒”也是不夠的,還需要有“胡蘿蔔”。 

  上海證券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宣曉偉、許偉文章表示,化解產能過剩需要建立中央與地方激勵相容的政策體系,即形成中央想讓地方去做的也是地方自身願意去做的激勵體制。政策設計的核心是如何建立“地方政府從維持甚至擴張產能上更能受益”轉向“地方政府從縮減已有產能更能受益”的激勵機制。建議建立專項資金,幫助地方政府應對由化解產能過剩而導致的失業問題。同時調整考核體系,引導地方幹部合理行為。

  產能過剩的成因複雜

  文章分析,首先,單從市場競爭角度來看,目前國內各大鋼廠某種程度上正在陷入“囚徒困境”的局面。鋼廠之間主要競爭的不是產品和利潤,而是“看誰扛得住”、“千萬不能比對方先破產”。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鋼廠反而還要通過擴張產能和產量來逼迫對手退出市場,正如國際石油市場低迷的情況下,沙特的油田反而還要增產一樣。所以,儘管從全國整體市場來看,擴張產能是非常不理性的舉動,但就單個廠商而言,某種情況下卻正是其深思熟慮後的正常市場行為。

  其次,地方政府與鋼廠之間有著重大的利益關聯。一個鋼廠往往有上萬人、營業收入幾百億元,還多是地方國企,任何地方政府都不能等閑視之,往往與其有著極其複雜的利益關聯。事實上,沒有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當前許多鋼廠已難以維繫。在地方政府與鋼廠已經結成某種程度的利益共同體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對鋼廠的大力支持是不難理解的,政府的支持力度有異,結果也往往大不相同。例如在光伏行業的產能過剩化解中,江蘇省無錫市的尚德和江西省新餘市的賽維LDK兩家企業同時陷入困境,尚德在2013年即破產,但新餘市盡全力支持賽維LDK一直撐到2015年光伏市場回暖之時才破產重組,從而贏得了更好的重組條件。因此,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目前對鋼廠的全力扶持也是非常理性的行為。

  再次,中央與地方責權不清導致的道德風險。在目前中央地方關係的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在支持鋼廠甚至鼓勵其擴張產能的行為中,存在著明顯的成本和收益不對稱。一方面,在歷次化解產能過剩的過程中,中央部委都遵循著“淘汰落後產能”、“上大壓小”的原則,地方則以“做大”、“做強”、“做優”的策略相應對,“大而不倒”的傾向較為嚴重。另一方面,地方一旦把企業規模做大,即使由此可能產生風險(地方債務、銀行債務等),也總是可以不同程度地把這種風險轉嫁給中央,而在目前地方債務和銀行債務化解中,也很難釐清相應的中央和地方的責權關係。在如此的激勵環境下,地方政府鼓勵鋼廠盡快做大做強就是其最優的策略。

  綜上,在目前鋼鐵產能嚴重過剩和市場低迷的條件下,一些鋼廠和地方政府擴張產能的願望,表面來看極其不合情理,但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卻是非常理性的想法。

  化解產能過剩除了“大棒”還需要“胡蘿蔔”

  文章認為,有鑒於嚴峻形勢,國家勢必出台嚴厲的化解過剩產能政策,新一輪的“重拳出擊”、“鐵腕治理”已經箭在弦上,意圖在原有嚴控新增項目、整治違規建設項目的基礎上,更要實行問責制,通過能耗、環保、安全、銀行信貸等標準來提高行業門檻,以加速優勝劣汰和行業整合,有效防止產能過剩問題的進一步惡化。

  無疑,對於如此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出台嚴厲的“大棒”政策是必要的。然而,從歷次化解產能過剩的實際情況來看,這樣的政策究竟能取得怎樣的效果,仍存在著不小的疑慮。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