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論構建中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http://www.CRNTT.com   2008-12-04 00:21:38  


  中評社北京12月4日訊/西南財經大學經濟研究中心胡小平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探析中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問題,全文如下: 
 

  隨著人口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導致的糧食需求結構的變化,我國的糧食需求總量將保持剛性增長趨勢,未來糧食供給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實現糧食安全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綳緊糧食安全這根弦,長抓不懈,是我們的一項基本國策。 

  糧食安全有著複雜的內涵,它不僅要求生產出足够的糧食,還要保 
證廣大群衆隨時都能買得起也買得到糧食。因此,糧食安全保障貫穿於生產、儲備、流通各個環節,這些環節相互聯繫,形成一個複雜的系統,即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糧食的生產保障、儲備保障、流通保障構成了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基本內容。 

生產保障 

  糧食生產保障的核心內容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它由耕地、農田基礎設施、生產技術、生產者素質、農業技術裝備(農機具)水平等要素構成,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人均耕地資源少是我國基本國情。在今後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耕地資源緊張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一方面,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另一方面,為保證農產品的供給,又必須保留必需的農業用地。雖然中央一再強調保護基本農田的重要性,但地方政府在配置土地資源時總是盡可能地向城市產業部門傾斜,擠占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用地,農地保護制度執行的效果並不理想。2001-2007年,我國耕地面積減少0.88億畝,平均每年減少1200多萬畝。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土地一旦用於工業化、城鎮化建設,複耕是不可能的。對此,需要改革現行土地管理制度,進一步強化中央政府的土地管理職能,控制地方政府違法違規占用耕地行為,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的紅線。 

  二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我國現有耕地中約2/3是中低產田,改造中低產田能有效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緩解耕地資源緊張狀況。改造的難點在於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投入機制: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原則,農村土地所有者和經營者本應是投入主體,但因耗資巨大,農民沒有投資能力,缺乏投資積極性;如果完全依靠財政投入來完成改造,不僅在理論上說不通(因為政府不是土地經營成果的受益者),而且財政也承擔不起。筆者認為較符合實際的辦法是根據不同內容分類實施:農田共用的基礎設施(如道路、農田水利設施等)可由財政投資、農民投工來共同解決;土地整治(如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可由財政給予少量補貼、以土地經營者投入為主來解決。隨著土地流轉的逐步推進,應鼓勵形成土地經營者投入為主、財政補貼為輔的中低產田改造投入機制。 

  三是加快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科技進步是推動農業生產力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雜交水稻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雜交水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超級稻”是我國糧食生產一個最具潛力的增長點。然而,僅靠“良種”無法達到增產的預定目標,還要配套與之相適應的田間管理技術,即“良種”與“良法”要結合起來使用。從現有農業科技推廣制度看,推“良種”易,推“良法”難。“良種”是以經營方式推行的,賣種子能賺大錢,推廣者有積極性,“良法”是以服務方式推行的,推廣者無利可圖,因而推不下去。其他糧食品種如玉米、小麥等也存在先進技術推廣障礙。因此,加快農業科技體制創新,建立起能有效激發科技推廣人員積極性的農業科技推廣制度是保證糧食增產的關鍵內容。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