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緊迫性正在加強

http://www.CRNTT.com   2011-11-03 08:09:38  


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要從依賴外部需求轉向培育國內消費上來。
  中評社北京11月3日訊/上周,延期召開的歐元區峰會終於就解決歐債危機問題達成了一攬子協議。這對於全球金融市場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因此,上周後半段,全球股市都報以大幅上升的掌聲。然而,頭腦清醒的人們都知道,面對著希臘債務減記的賴賬,投資者們都只能無可奈何地接受。這一最終解決方案的達成,只不過是為歐債危機的解決提出了一個“線路圖”,並不是真正就此解決了歐債危機;要真正解決歐債危機本身,歐元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證券時報刊登評論人吳智鋼文章表示,就歐債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而言,也並不隨著這一解決方案的達成而結束,相反,它讓我們看到了歐洲經濟將會長時間地徘徊在疲軟的泥潭,而中國對歐盟的出口,將面對一個並不光明的前景,這使我們意識到,要保持中國經濟較快速度的增長,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緊迫性正在加強而不是得到放緩。


  文章分析,歐債危機一攬子解決方案協議的達成,其實並沒有真正解開困擾著歐元區的“死結”。

  這個“死結”的糾結就在於:要真正解決債務危機,需要刺激經濟增長,只有經濟保持快速增長,才能夠增加政府收入;只有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才能夠提高主權債務的支付能力,這樣才能逐步償還債務;但是,沉重的債務負擔又使債務國無力刺激經濟,相反還要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節省開支爭取盈餘以便於償還債務;而緊縮的財政政策無疑將導致經濟增長的放緩,同時又使國民減少消費進而也影響了經濟的增長;更重要的是,緊縮的財政政策還導致了社會的動蕩,債務國的國民不願意降低工資,不願意福利受損而採取抵制、抗議的行動,我們已經看到,被稱為“歐洲之夏”的、以反緊縮為主題的大規模民眾抗議的浪潮正在歐洲蔓延,至今仍然沒有平息的跡象。大規模的抗議浪潮不僅僅反映了民眾的不滿,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經濟的發展形成了制約。上述“死結”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制約著歐元區的經濟增長。可以預見,經濟放緩,將會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成為歐元區的常態。

  對於中國經濟而言,歐元區經濟的長期疲軟無疑不是一個好消息。進出口貿易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歐元區是中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歐元區的經濟放緩,意味著中國進出口貿易外部需求的減少,意味著對歐洲貿易的中國企業面臨著一個比往常還要寒冷的冬天。另一方面,美國短期內也將難以走出經濟疲軟的格局。這些因素最終將從進出口貿易這駕“馬車”方面,制約著中國經濟的增長。

  面對歐元區經濟長期疲軟的前景,中國企業應該進一步開發非歐美地區的進出口貿易,比如東南亞、拉美等地區。在這方面,“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和貿易規模的拓展,應該是一個範例。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