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克里米亞:現代戰爭的起點

http://www.CRNTT.com   2014-05-11 09:52:55  


 
  法皇拿破侖三世從中看到了機會。一方面,他要“爭取天主教徒的支持”;另一方面,其實“‘聖地’問題以及一切和它有關的問題,對於法國沒有任何現實意義。(這)只是法國政府拆散大陸同盟的工具。這一同盟幾乎在半個世紀內使法國陷於癱瘓”。為了打破維也納體系,奪回自1815年失去的歐陸優勢,法國需要一場戰爭。

  在法國的壓力下,1852年,伯利恒教堂正門的鑰匙交到了天主教修道士的手裡。對此,以東正教天然保護者自居的尼古拉一世果然大為光火。1853 年2月,俄國海軍大臣緬希科夫作為全權代表出使土耳其,他被授權提出最後通牒,“不必顧慮談判失敗或導致戰爭”。既然如此,談判破裂簡直是一定的!這位 “漫不經心、高傲自大,上流社會的貴族老爺”盛氣凌人地宣稱:“沙皇政府的要求是絕對的。”但就連軟弱的奧斯曼政府也無法答應實際上讓帝國出現兩個君主——穆斯林的素丹和基督徒的沙皇——的條件。緬希科夫於5月21日離開君士坦丁堡,他在臨行之前公然宣稱:“此次便服來訪,不久將身穿軍裝重新歸來。”7月3日,8萬俄軍悍然強渡多瑙河的支流普魯特河,入侵屬於奧斯曼帝國的摩爾多瓦與瓦拉幾亞(在今羅馬尼亞)。關於聖地的“神聖的爭吵”終於引發了一場“卑鄙的戰爭”。

“輕騎兵,衝鋒!”

  1853年11月,俄國海軍在史上首次使用爆破彈代替實心彈,在黑海南岸的錫諾普中全殲土耳其艦隊,完全掌握了黑海制海權。這場風帆時代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海戰的結局徹底激怒了西方列強。1854年1月28日,拿破侖三世致信尼古拉一世,揚言“錫諾普的炮聲,侮辱了法英兩國的榮譽”。就連俄國在“神聖同盟”的小夥伴普魯士和奧地利也作壁上觀,遂令俄國在歐洲徹底孤立。3月,英法相繼對俄宣戰,戰爭擴大成為歐洲列強間混戰,巴倫支海、波羅的海、黑海、高加索相繼燃起戰火,因決定勝負的主戰場位於克里米亞半島,這場戰場被稱為“克里米亞戰爭”。

  戰爭爆發時的俄軍是一個龐然大物,在册官兵總數達140萬人,編為11個步兵軍和3個騎兵軍。相比之下,法國陸軍總兵力僅55萬人,英國陸軍僅有區區16萬人,至於常年的俄軍手下敗將奧德曼帝國正規陸軍更是只有13.6萬人。這也是尼古拉一世揚言“1854年的俄國將和 1812 年一樣顯示自己的力量”的底氣所在。但是,軍隊數量上占優勢的俄國所面臨的是一個生產方式落後的民族對幾個擁有現代生產的民族的一場無望的戰爭。

  當時,在整個工業生產上,俄國僅為英國的1/18,法國的1/7。工業實力的巨大差距造成俄軍裝備遠遠落後於英法。當時俄軍的主要裝備仍然是拿破侖時代的燧發槍,射程只有300碼;而英法聯軍已經普遍裝備來複槍,雖然這種最初期的來複槍性能並不完善,裝彈時必須在子彈上塗上一層油脂,因此其射擊速度並不比燧發槍快,但射程卻要高得多,達到1200碼,甚至比俄軍大炮還遠,這就使得俄軍在步兵發動進攻前的炮火準備無效——炮兵還未接近到對敵人進行瞄准射擊的距離,就已經遭到戰爭史上第一次投入實戰的來複槍火力的殺傷。俄軍的交通同樣落後,克里米亞戰爭是歷史上火車首次被用來運送補給增援,而幅員如此廣闊的俄國此時鐵路總長度僅為英國的十分之一,連比利時都不如。俄國僅有的三條鐵路沒有一條通往黑海地區,部隊給養只能依賴牛馬車輛運輸,從克里米亞半島北端的彼列科普地峽運糧到南端的塞瓦斯托波爾,100多公里的路程,居然要費時好幾個月。俄國從國內向南部國境調動部隊時間甚至比英法軍隊從本國通過鐵路、輪船橫跨歐洲調往戰場的時間還長。

  俄國海軍與對手的差距更令人絕望。英法聯軍以蒸汽動力驅動的戰艦在機動力上占絕對優勢,使得剛剛在錫諾普海戰大獲全勝的俄國海軍風帆戰艦變得不堪一擊。1854年9月13日清晨,俄國海軍上將科爾尼洛夫在塞瓦斯托波爾城的海軍圖書館的閣樓上,用望遠鏡瞭望遠方,突然發現天際海面駛來一群敵艦。89艘英法戰艦護送300艘運輸船載著6.2萬名英法和奧斯曼陸軍駛向克里米亞西海岸。俄黑海艦隊明智放棄海戰爭勝利的幻想,將7艘風帆戰列艦自沉於塞瓦斯托波爾港灣航道,與陸軍一起困守要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