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亞洲金融抑制模式面臨調整

http://www.CRNTT.com   2008-12-10 17:31:38  


 
  但是,當亞洲遇到外部市場受阻,或者說有些國家和地區,比如東盟5國,穩定的FDI流入減少的時候,或者明顯出現企業在加大固定投資以後,造成其“邊際收益率”下降,不得不讓企業和金融機構以及大衆開始去尋找新的獲得收益的出路的時候,於是,人們就會想到金融致富的問題,因為像美國,另外一個金融市場就做得很不錯,也許靠它就可以彌補固定投資邊際收益率下降的問題。

  如果金融體系的財富效應能够像美國那樣發揮作用,實體經濟的邊際收益下降對國家經濟增長的抑制作用,就可能靠金融的發展把它覆蓋掉。那個時候,大家想的很簡單,認為實體經濟走的慢一點,沒關系,只要我們開始兩條腿走路,即金融也做大做強,就能够延續增長的奇跡,但是後來發現這兩種增長模式(一種是亞洲模式,即靠金融抑制等要素市場的管理來做強制造業,做大貿易量,另外一種是美國模式,即靠金融創新做強技術和品牌,做大消費能力)混在一起就會互相碰撞,無法維持。東亞金融危機就是一例最好的教訓。為什麼會暴露這樣的問題呢?

  具體而言,是因為亞洲靠制造業治國、貿易治國的外向型經濟增長模式,需要亞洲各國產品的價格競爭力能够充分體現,亞洲各個國家的政府正是通過自己對要素市場的直接幹預,即通過限制惡性競爭,控制要素價格等方式,把生產要素的市場管得死死的,然後保證亞洲制造業的投入成本非常的低廉和穩定,最終出口產品在其他國家的市場上能够產生非常強大的競爭力。

  雖然金融抑制讓我們出口導向的增長戰略發揮到了極致,但是代價就是我們的金融體系在過度保護的狀態下,缺乏對收益和風險的自我管理能力,一旦要素價格波動起來,出口就受到嚴重的損失。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尤其是這場金融大海嘯會讓亞洲的出口導向的增長模式遇到非常大的麻煩。我們必須要做的就是產業結構調整,要擴大內需。關鍵就是看後續的四萬億的效果。如果它還是政府投資為主,當然,政府也可能會加大政府采購,平衡這個市場供需的話,中國經濟的活力還是沒戲。如果這四萬億可以對大家作為提升信心的強烈信號,同時帶來市場的活力,那麼中國的經濟就非常有戲,可能我們是最快走出危機陰影的國家之一!

  (來源:新浪網)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