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尋回,而非告別“五四”

http://www.CRNTT.com   2009-04-24 10:34:18  


 
  就是說,黨是整個社會的有機體。黨依附於社會整體,而不是社會依附於黨。這就決定了黨的有機知識分子首先應當是整個社會的有機知識分子,反映社會的聲音,代表社會的利益。黨的知識分子必須是社會的一部分,來自社會,服務於社會。他們和黨的其它幹部是黨和社會整體的有機連接點。如果知識分子尤其是黨的知識分子成為了某一些特殊利益的代言人,那麼黨在思想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就會出現問題。軟性的領導權出現了問題,那麼硬性的統治權就顯現出來。統治權使用過度,或者濫用統治權,那麼黨群關系就會呈現緊張狀態。

  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層已經提出黨要從革命黨向執政黨轉型的問題,并且把提高執政能力提到政治議程上來。這具有方向性的意義。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黨的轉型不可避免。近年來,中共在黨內民主、反腐敗等方面有不少努力。但是迄今為止主要集中在組織和管理層面的轉型,而這是遠遠不够的。思想和意識形態上的轉型也同等重要。如果繼續不容許各種思想之間的競爭,并在此基礎上融合成為社會多數所能認同和接受的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共享價值,那麼執政黨在意識形態領域會繼續處於衰落狀態。很多年來,執政黨并不缺乏一些能够增進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的政策,但因為在幹部黨員中間,這些政策缺少意識形態層面的理解和共識,因此不能得到他們的有效支撑,政策的執行一直是個大問題。更為嚴重的是,如果社會缺失共同的價值,那麼社會的凝聚力也會越來越低。這樣的發展趨勢顯然非常不利於中國的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的。

  今天的中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大變局產生大問題,大問題的解決呼籲思想的大解放。而思想解放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各階層一直在呼喚的。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實現思想的大解放呢?這裡人們就能看到“五四運動”精神對今日中國的相關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所需要的是尋回“五四”,而非告別“五四”。

  (王賡武,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主席;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本文經過删節,原為八方文化創作室出版的論文集《中國的“主義”之爭:從“五四運動”到當代》——“聯早”編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