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美國金融機構還救命錢 三大啓發

http://www.CRNTT.com   2009-06-15 11:21:20  


摩根大通等金融機構的還款舉動,具有啓示作用。
  中評社北京6月15日訊/美國財政部9日宣布,允許10家大型金融機構歸還總額約為680億美元的問題資產救助計劃(TARP)資金。在這10家機構中包括運通銀行、高盛集團、摩根大通公司、道富銀行、摩根士丹利公司等。

  東方早報刊登時評人餘豐慧文章表示,美國10家金融機構提前歸還政府救助資金,直接表明這些機構已經度過最危險階段,同時也證明美國政府對直接管理銀行、汽車公司或其他私營企業不感興趣,奉行的市場經濟體制不會改變,更加證明美國政府采取的大規模注入流動性,大規模救助金融機構以及其他實體經濟企業的措施見到了明顯效果。

  文章指出,這給中國帶來了許多啓發。

  首先,在金融危機的特殊時期,政府能不能直接使用納稅人的錢救助私營金融企業和汽車業等實體經濟企業?會不會收到效果?原先不解的是,美國政府居然用納稅人的錢來救助私有企業,美國政府居然也在推行國有化。現在看來這種懷疑是杞人憂天。美國之所以不遺餘力地救助私營金融以及其他企業,因為這些企業背後是信心的恢複,是大量的就業機會,甚至關乎美國社會經濟的穩定。這就啓示中國在關鍵時期,不僅要對國有企業進行救助,而且也要對大型民營企業以及中小企業進行救助。中國目前4萬億元投資和前5個月天量信貸投放集中在大項目上,最為欠缺的是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如果不把中小企業和私營經濟的內生投資力量啓動起來,大量投資的效果是不可能持續的。

  啓發之二是,美國的救助資金是有條件的并且條件非常苛刻。美國的救助資金是有償的,是要按照優先股支付利息的,并且一旦繼續惡化就會變為普通股,企業就有可能被國有化;美國的救助資金是有條件的,被救助銀行在貸款出借、人才雇傭及高管薪酬等方面受到政府諸多限制;并且被救助企業承擔著來自社會民衆、媒體以及議會的各種壓力。中國政府也為國有企業提供各種救助資金、補貼資金及為其不良貸款和其他壞賬買單等,但這些企業使用納稅人的錢沒有壓力。中國必須建立起讓使用納稅人錢者感到并不輕鬆,且經營好轉就立馬歸還的機制。

  啓發之三是,救助方案確定以後,實施中要細、要准,要監督到具體企業。美國允許10家金融機構提前歸還援助資金,可不是僅僅依靠銀行自己申請,而是美國政府經過大量考察後認為這10家銀行經營已經恢複和好轉,歸還政府資金後有能力向好發展。像運通銀行、高盛集團、摩根大通公司、道富銀行等都順利通過了此前的“壓力測試”,但花旗集團、美國銀行和富國銀行等3家主要商業銀行卻被排除在外。中國4萬億元投資主要用在了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和安居工程等民生項目上,而前5個月6萬億元天量貸款至今去向成謎。這種注重數量,不重質量,輕視監督的粗放做法必須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