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全民“戀考情結”影響高考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1-01-13 10:59:20  


 
  目前高考基本維持的全國統一考試模式,曾產生了良好的效應。但隨著近年高校擴招和基礎教育改革的推進,單一統考模式和“以分數為準”的單向評價標準已無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關鍵是,單一的大規模統一紙筆測試往往會經由模式化而走向僵化,它自身有著獨特的發展規律和諸多“辦不到”——如,創新型人才難以從中考出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難以考出來等。 

  第三是投機心理。投機心理在高考中表現為各種作弊行為。儘管作弊不可避免,但如何對待作弊卻是衡量一種考試文化的試金石。社會對考試的熱衷和關注,一方面有利於形成對考試的社會監督氛圍,另一方面,由於過於“戀考”,考試在社會成員心中所佔地位“超重”,又往往使一些人為獲得考試帶來的利益而不惜鋌而走險,而且社會還形成了一種對作弊既寬容又喊打的奇特現象:寬容往往是涉及自身利害時的寬容,喊打的對象也主要是他人、是“社會現象”。譬如一位父親為自己孩子高考、工作安排四處奔走,可視為不正之風,但又會被認為是“舔犢情深”的表現;一個考生考場內偷看,可以被看作破壞考試規則,是違紀舞弊行為,但又會被認為是學習負擔太重,工作太忙,情有可原。社會輿論之所以對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表現出深切的質疑,也是基於對作弊心理的深刻體察。這也對高考改革的“步幅”產生了影響。 

  第四是偽科學心態。即對待考試的非科學態度,它沒有真正將考試作為一項科學的事業來對待,科學辦考,努力提高考試的科學性;而是高喊科學辦考,實際工作中不願意真正花費時間、花費人力物力來提高考試的科學化水平,也不願意真正面對科學公平的考試,更多地是將考試作為一種公平的象徵,立在那裡作為標誌。對考試,只求設立,不管科學與否;只求擁有,不思改進。這種偽科學心態由來已久,也算是一種“文化遺產”。 

  考試對於政府、對於學者來說可能是重要的政策和宏大的理想,但對於考試機構來說就是細節和技術。在中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用二十多年推廣標準分制度卻全面失敗,充分說明了考試科學化之路的艱辛。 

  應該注意到的是,偽科學心態對民眾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每當高考改革深入到一定層面時,由於“分層施考”、“分類施考”的需要,在高考科目設置、分數解釋等方面較之以前稍顯復雜時,人們就會議論說“太復雜了”、“無法理解”等等,對改革抱懷疑和不支持的態度。靈活多樣的設考原則和路徑探索在求簡求易的傳統思維面前總會很快敗下陣來,高考科學化進程更是步履維艱。 

  在上述四種強大的社會文化心理的慣性影響下,凡涉及到個性化、多樣化的考試方式和錄取方式改革,必然招至公平與否、是否腐敗的拷問。這種拷問當然是無可厚非的,這正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但是因為害怕拷問就不敢改革、害怕可能出現的不公就拒絕一切改革,也不是問題的解決之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