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的高教改革與“文憑病”

http://www.CRNTT.com   2011-04-19 14:22:59  


 
  在政治層面也是這樣。教育對政府當然很重要,尤其對文職官員來說。但是,如果強調過分,就會出現很多負面甚至是致命的結果。中國有很多歷史經驗,長達數千年的科舉制度並不能產生真正有才能的人才。科舉制度產生了一大批只會考試而沒有實際工作能力的“人才”。在封閉的情況,這些人才還有能力幫助朝廷統治社會。到了近代,一旦開放,他們就無能為力。這是科舉制度解體的最主要原因。但是,現在科舉制度又變相地回來了,即公務員考試,考的內容往往是一大堆虛的東西,很少有技術含量。有很多學者論證中國為什麼沒有發生工業革命,為什麼沒有能力開近代化的先例?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於虛空的儒家學說占據了主導地位,而忽視科學技術知識。現在,公務員考試越來越強調政治性,也有回歸傳統的意味。

  實際上,政府內部的“文憑病”甚至可以導致政權的解體。這裡,國民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當然不是說,教育沒有用處。很多受過高等教育者具有容易和社會脫節的天然趨向,往往活在自己的“想當然”世界裡,脫離社會,不知道社會實際上如何運作。他們往往從“社會應當如何”出發,很多改革經常過分理想化。很顯然,從受教育程度來看,不可能理解為什麼共產黨能夠打敗了國民黨?也不能理解為什麼民進黨能夠打敗了國民黨?有人說,這是因為國民黨政權內部的“博士病”。有太多的人持有博士,這個政權就不會牢靠。

  這並不是說,具有博士學位的人就沒有能力,而只是說必須具有制度機制來連接教育和實際政治世界。

  在考慮中國的教育往何處走的時候,人們不得不總結以往的經驗和國際經驗。教育改革必須培養有用的人才,而非空洞的政治家。在很大程度上說,中國的高教改革如果再繼續在原來的道路上滑行,前面可能是死胡同。教育改革可能要“複辟”,要回歸到改革以前的體制,即重視技術教育。很多三本甚至二本的大學(編按:收錄高中考試成績排後的第二批本科及第三批本科的院校)應當重新回歸成為學院和技術學校。如果不能建立起一大批技術和技能學校,學無所用的現象還會繼續下去。高教系統所培養的學無所用的人才越多,產業升級就越困難,政府治理能力就越差,社會政治不穩定的風險就越高。

  (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2011-04-19)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