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職稱評審不去行政化,大學會翻船

http://www.CRNTT.com   2012-05-29 15:06:23  


 
  熊丙奇:行政化!大學職稱評審的本質上是對教師學術能力和教學能力的評價,可是我們的大學職稱評審完全被異化成了“行政評審”。在評定主體上,不論是獲得政府認定的自主評審資格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還是各省的教育、人事主管部門,都具有很強的行政性質;在評定標準上,基本上用的也是各種硬性的行政指標;對於評定對象而言,一旦被評上教授或副教授,一般也就終身享有相應的資格,像極了行政許可。

  除了目前引起關注的職稱評審,比如,前些年在全國範圍內引起爭議的本科教學評估,有關部門也承認其中存在形式主義及弄虛作假的問題。可見,行政化是學術、教育評價的天敵,一旦各種學術、教育評價沾上了行政氣,必然會失去“學術”這最本質的兩個字。

  中國青年報:您提到當前大學職稱評審標準行政化,但據我所知,現在評審的標準依然是論文、課題,為什麼說這樣的標準很行政化呢?

  熊丙奇:論文、課題看起來是學術標準,其實不然。先說論文,我們的標準是關注論文發表的數量及論文發表期刊的檔次,至於論文在講什麼內容,評審時很少有人看。據我了解,現在有的地方在評審職稱時,甚至只要求提供論文封面和目錄的複印件。

  至於課題,那就更不是學術指標了。對於一個申請到國家重大課題的教授而言,申請到課題並不表明取得相應的學術研究成果,只說明國家給了你栽種學術成果的“化肥”,還沒有產出,怎能以此為根據判斷學術高低?現在職稱評審比的是拿到國家“學術化肥”的能力,而非產生學術成果的能力。對於部分教授而言,正由於他們看透了其中的“奧秘”,經常在課題還沒什麼成果時就將其包裝成了有成果的樣子,去參評各類獎項。然後再用獎金去公關新的課題,進而再去評獎。如此往複,金錢被運作到教授的口袋里,名聲被運作到教授的頭上,至於學術貢獻和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有時甚至是零。

  在我看來,那些不申請課題、不靠“化肥”就能產出高水平學術成果的學者才最值得尊重。但在現實中,這些學者往往因為拿不到課題和經費(或不願意同流合污去搞公關申請課題)而被認為是無能的,進而被逐漸邊緣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