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職稱評審不去行政化,大學會翻船

http://www.CRNTT.com   2012-05-29 15:06:23  


 
  中國青年報:您曾在博客中指出,教授本應是一種職務,而不是一種職稱,我們現在恰恰弄反了。為什麼這麼說?

  熊丙奇:職稱是一種經過行政許可的身份,一旦獲得,基本上終身享有;但職務更多是指一種具體崗位,在這個崗位上就有這個職務,不在崗位上就沒這個職務。在國外著名大學,教授更多意義上是被作為職務理解和對待。比如,有人應聘上耶魯大學教授,只是意味著他獲得了耶魯大學的一個教職,哪天他離開了耶魯大學,他就不再是教授了。如果他到了哈佛大學,只被聘用為副教授,那他也就只是副教授了。

  然而,我們現在卻把教授完全行政化地理解為職稱,甚至是行政身份,一旦獲得這個稱號,相應的工資待遇基本上是終身享有,不隨具體崗位的變化而變化。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強調要去身份化,可是在當下大學中,教授這一職務卻越來越身份化、利益化。

  中國青年報:當前大學職稱評審中還有一種怪現象——想評副教授,英語聽說讀寫必須過一定等級,而且要有一年的海外求學經歷。許多大學青年教師反映,這樣的評審標準毫無意義。您覺得呢?

  熊丙奇:這就是行政化評審的典型性表現。學術評價應該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甚至是不同研究問題的特點進行具體評價,不能“一刀切”。外語使用能力等同於教學科研能力嗎?對於一個研究古漢語的學者來說,要求人家那麼高的外語能力做什麼?更需要質疑的是,為什麼評副教授非要要求一年的國外求學經歷,出過國就一定具有國際視野嗎?現實中,沒出過國也具備國際學術視野的大有人在。

  所謂學術評審,應該是由“學術共同體”來判斷相關學術成果的創新性與貢獻大小;所謂教學評審,應該關注老師課堂上的表現,比如,組織課堂的能力、提供參考文獻的能力、組織學生討論課的能力、指導學生做學術研究的能力等。

  中國青年報:如此說來,現在的大學職稱評審還能評出好老師嗎?

  熊丙奇:當然不能。在行政化評審的影響下,高校師資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後果。能走紅吃香的,往往是那些能適應這種規則並善於運用這種規則的人,至於那些老老實實做學術的人反而會被逐漸邊緣化。評審評不出好老師,也就意味著學生遇不到好老師,最後的結果就是,教學質量的下降與學術風氣的敗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