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三大畸形因素透支城鄉居民消費潛力

http://www.CRNTT.com   2013-07-29 08:17:32  


 
  民以食為天。由於糧食、蔬菜等基本生活品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其價格的堅挺勢必會增強人們的通脹預期,食品價格的上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

  據央行對2013年二季度儲戶問卷調查顯示,59.1%的居民認為物價高,難以接受;居民未來物價預期指數為66.8%,與上季基本持平。其中,36.8%的居民預期下季物價水平“上升”,51.8%的居民預期“基本不變”或“下降”,11.4%的居民“看不准”。

  物價上漲對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影響較大。低收入居民家庭由於消費能力比較弱,食品消費支出在生活消費支出占有較高的比重。因此,在食品價格全面大幅度上漲的情況下,低收入居民家庭受到價格上揚的拖累尤為明顯。首先,食品價格上漲加大了低收入居民家庭的生活負擔當年新增收入被食品價格上漲所抵消。其次,食品價格上漲過快抑制了低收入居民家庭食品消費的增長,使低收入居民家庭實際食品消費增長受到抑制,形成食品價格漲幅擴大與實際食品消費支出漲幅回落形成較大反差。最後,價格上漲影響了低收入居民家庭膳食結構的改善,在價格漲幅較高的年份,出現營養食品消費比重上升速度放緩,有的甚至出現回落。

  受物價持續走高影響,多數居民消費更趨於謹慎,對價格的敏感度提高,不少消費者又回到捂緊錢包、精打細算的日子。此外,城鎮居民自主創收比重較低,財產性收入不僅增長緩慢,而且比重降低。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2年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增速低於工資性收入3.6個百分點,低於經營淨收入6.4個百分點,低於轉移性收入2.7個百分點;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增速分別低於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純收入和轉移性收入7.3、0.7和12.9個百分點。從財產性收入所占比重看,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工資收入占居民收入比重為71.2%,財產性收入只占2%;2012年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比重只有2.6%,比上年降低0.1個百分點,比重不升反降;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比重從2000年的2%上升到2008年3.1%,2012年降至2.6%,在四項收入中所占比重最低。

  城鄉居民收入增長主要取決於國家增資政策和企業經濟效益,過於依賴就業者的工資收入,而經營淨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對收入整體的貢獻率偏低。上述因素直接導致了城鎮居民消費傾向略有下降。伴隨著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上漲以及居民對通脹預期的增強,城鎮居民消費信心和消費欲望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導致平均消費傾向有所下降。

  教育支出過高是居民家庭的沉重負擔

  文章指出,期盼後代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是每個家庭的共同願望,“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為許多家長的共識。表現在行為上就是家長寧願節衣縮食,也要舍得在小孩身上花錢。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不少家庭花費了大量的金錢。此外,還有許多家庭寧可背負巨大的經濟壓力,也要把孩子送出國門去,致使居民用於教育消費支出的負擔不斷加重,不僅掏空了家長的腰包,還擠占了居民用於其他消費項目支出,而且由於教育支出的不可預知性和不確定性,居民不得不積累大量的預防性儲蓄,降低即期消費傾向。

  教育經費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標。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下限是4.07%~4.25%。目前中國的人均GDP已超過了6000美元,但2012年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重2012年僅達到4.1%,占當年財政支出的16.8%。

  而另一方面,據中國經濟景氣檢測中心公布的居民儲蓄消費意願調查結果表明,中國城市家庭消費支出中增長最快的是教育,其年均增長速度為20%左右。整體來看,子女教育支出已經成為城市家庭的主要經濟支出之一。調查顯示,城市家庭平均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家庭子女總支出的76.1%,占家庭總支出的35.1%,占家庭總收入的30.1%。

  家庭的教育投入不該成為家庭的負擔,一方面教育不只是家庭的事,而是關乎全社會利益的大事,屬於公共事務;另一方面個人教育的目的在於改變自身命運、家庭命運,而不是加劇社會貧困分化,固化社會階層。教育支出增長過快,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國當前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政府應繼續加大教育投入,同時要加強規範各種不理收費,切實滿足居民的教育需求,減輕居民的教育負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