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新“德育及國民教育”令人關注

http://www.CRNTT.com   2011-06-08 08:48:45  


 
教育發展之必然趨勢 

  事實上,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出現是教育政策發展之必然趨勢。張永雄說:“在殖民地時代,香港教育的課程範圍鮮有觸及國家、民族,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的教育是Do the right thing(做正確的事),回歸之後是Do the thing right(把事情做好),而現在則是Do the right thing right(將正確的事情做好)。” 

  自香港回歸後,特區政府一直大力推動國民教育。早於2001年,課程發展議會就公佈了《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全人發展》,將“認識自己的國民身份,致力貢獻社會、國家和世界”列為七個學習宗旨之一,在各學習領域、學科以及其他相關學習經歷,加入德育及國民教育的學習元素。 

  新科目的醞釀早在十年以前。張永雄說:“2001年的改革從教育制度及內容兩大方面檢視,我們要思考一下:社會需要什麼人才?是否只是灌輸知識?於是,教育從知識主導轉變成以價值教育為中心。” 

  “因應社會發展、青少年成長,我們每5年有一次更新,2006年檢視科目原有框架,2008年推出新框架。”2008年,課程發展議會推出《新修訂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到了2010年10月,行政長官發表的《2010-11施政報告》提出邀請課程發展議會檢視中、小學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進一步加強國民教育內容,設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持續並有系統培育學生品德及國民素質。 

  香港中小學校一直非常重視德育及國民教育,除於課堂講授,亦藉著交流考察、服務學習、專題探究等其他學習經歷培養學生品德及國民素質。專責委員會主席李焯芬說:“香港的德育及國民教育一直在中小學的層次不斷努力,主要分散在不同的科目之中,如班主任課、常識課、公民教育課、中史科及成長課等等,教育界亦有聲音認為這種做法太分散,反觀新科目則較能聚焦並有系統地在中小學推行。” 

  “從跨學科、滲透式轉為學科模式主要原因有幾個,其一是學習目標更清晰,其二是跨度較均衡,從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到世界,讓學生對學校、家庭、社區、工作生活、國家發展、世界議題都有更廣闊的視野和積極的態度,做到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放眼全球,立足本地)。”張永雄說:“學科的理念是讓人的整體質素提升,目標是堅守多元、多角去思考問題,學習疏理從身份引伸而來的價值衝突問題,而重點放在voice and choice(聲音和選擇)上,即要尊重及聆聽學生的聲音,並非由老師向學生灌輸觀念,而是幫助學生釐清價值,由學生自己去判斷、立論。”基於既有的課程優勢及實踐經驗,加上有詳細的範疇,他相信學科模式比滲透式較易看到教學成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