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新“德育及國民教育”令人關注

http://www.CRNTT.com   2011-06-08 08:48:45  


 
  張永雄指出因為這種教育一直存在於西方社會的大系統之內,故爭議性不大,他強調這是一個有使命的科目:“西方社會一直十分重視國情教育,而我們的國情教育主要包含了四大方面:一,是自然國情:讓學生了解國家如何運用、開發資源,如何提升人民生活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情況,令人對國家的大地山河有認識、了解、欣賞乃至運用;二,是人文國情:個人的身份與中華文化有密切關係,了解中國的傳統價值如何反映在文學、美術、音樂等不同的生活範疇之中,培養學生的欣賞力;三,是當代國情:尤見於國民身份之建構,我們活在當下,應對今天的政策、民生有所認識,如‘十二五’規劃、再生能源、綠色生活等等;四,是歷史國情:從大歷史觀去幫助學生理解中國歷史發展,認識如何建立包容與秩序。” 

德育及國民教育非洗腦 

  德育及國民教育被指是“洗腦”,很多教育工作者有不同意見。中華基督教會燕京書院的譚秉源校長表示:最初聽說新科目推出亦有此擔心,但認真閱讀諮詢文件後則所有疑慮都消失了。張永雄笑言看清楚課程內容設計與學科出現原因,這個誤會自然不會存在。“首先,課程所包括的五大範疇以至教學策略都是鼓勵voice and choice,是讓學生自由判斷、立論,重視獨立與理性思考,目標是讓學生清晰自己如何作出判斷,了解自己的價值取向,根本不是洗腦;其次,是沒有洗腦的可能性。香港是一個知識開放的社會,各式信息與觀點並存,網上或坊間都很容易找到不同的聲音與意見,根本不可能洗腦;此外,是人們太高估1-2堂的影響力,同時又低估師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事實上,《禮記》的《大學》篇早已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點,新學科是要優化教學成效,與時並進,精益求精,以張永雄的話而言,就是“回首以前,立根現在,展望將來”。新科目的推出是一種改革而非加重教育負擔,而且課程並不屬於應試機制,而是屬於校本及生本的,專責委員會有義務促進及視察實踐情況,相信推進這項課程的目的不會落空。 

  作者:陳韻婷  來源:《紫荊》6月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