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尋找新的中美相處之道

http://www.CRNTT.com   2013-01-28 10:13:28  


資料圖: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胡舒立教授
  中評社北京1月28日訊/2013年第4期《新世紀》周刊(2013年1月28日出版)登載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胡舒立的評論文章“尋找新的中美相處之道”,全文內容如下:

  中美兩國關係正處在一個新的政治周期的開端。中共十八大確立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執政團隊,奧巴馬成功實現連任。兩國輿論都展開了對外政策的討論,對中美雙邊關係給予高度重視。這是反思過去的時刻,也是規劃未來的時刻。
 
  由於國內政治權力轉移呈現出連續性,兩國的對外政策沒有出現明顯的斷裂。在中國這一邊,過去一年對美外交的總基調是構築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2012年2月習近平訪美時闡述了這一路線,十八大延續了這一政策表述。在美國這一邊,奧巴馬當局在第一個任期內提出了“亞洲再平衡”的戰略,並採取具體措施,落實這項常常被稱作“重返亞洲”的構想。
 
  目前,觀察家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看重中美雙邊關係的發展,期待在奧巴馬的第二個任期和習近平、李克強的第一個任期,雙方能為創造一個合作而非對抗的中美關係做出更多努力。
 
  應當看到,中美關係在開始其新旅程時“能見度”頗高,執政初期通常伴有的誤解、摩擦和試探將大為減少。然而,戰略互信仍將是中美雙方面臨的挑戰。對中方而言,美國始於2010年的“亞洲再平衡”政策,給這一地區帶來了較大的不確定性。這項政策構成了理解該地區事變的背景,黃岩島、釣魚島問題的激化,中國過去一年中與數個周邊國家的關係出現較大波動,都可放在這一背景下思考。美國強勢參與亞洲安全架構的建設,客觀上給相關國家增加了依靠感,使之在面對與中國有爭議的問題時,更加不願妥協。
 
  在釣魚島事件中,雖然美國考慮到捲入的巨大代價而一再聲稱“不選邊站”,但明眼人都清楚,如果沒有美日同盟關係,日本是不會如此行事的。當然,如果美國不提供安全保障,日本內生的民族主義情緒將更加強烈,有可能通過修憲,建立自主的軍事力量。如此,地區安全更無保障。
 
  美國的亞洲政策將會延續。考慮到中東和阿富汗對美國戰略壓力的減輕,美國很可能較此前十多年更深地介入亞洲事務。可以預見,中國同亞洲國家的關係,特別是同周邊國家的關係,將呈現更大的不確定性。美國官方和智庫通常將中美關係定性為“競爭-合作關係”,圍繞中國周邊國家,中美關係將更多表現為競爭。對這一前景,中國已有比較充分的心理準備,但更重要的是未雨綢繆,制定應對預案,並積極主動地開展外交活動,鞏固基礎,守住大盤。
 
  競爭對兩國都是風險很大的挑戰。若處理不好,風險有可能會失去控制,引發衝突,甚至發生比較強烈的對抗。兩國決策層對此都是清醒的。最近一年來,中國發出了一個清晰的外交戰略信號,即“打破歷史上大國對抗衝突的傳統邏輯,探索經濟全球化時代發展大國關係的新路徑”。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