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美軍機越中國防空識別區有何不簡單

http://www.CRNTT.com   2013-11-28 09:49:11  


 
  就算他國飛機不主動配合識別,也不能在領空外將其迫降、擊落,多是追蹤、伴飛

  冷戰時期圍繞防空識別區的試探與反擊都是陳年往事了,暫且不表。來說說比較近的例子。2006年9月,2架俄羅斯的圖-95一度進入距美國領空20公里的防空識別區內,北美防空聯合司令部緊急派遣了6架戰鬥機實施攔截。據報道,美軍戰機發現圖-95後,立即採取近距離跟蹤伴飛,最近時只有幾米遠,但雙方並未進行無線電聯絡。伴飛一段時間後,圖-95調頭飛離,整個過程中並未實際進入美國或加拿大領空。

  其實,近年來中國軍機和日本自衛隊的過招也是如此。日本早有“防空識別圈”,且劃分得非常大,把釣魚島空域也包括在內。在我國的軍機進入其“防空識別圈”之後,經常會被近距離地跟蹤、拍攝。當然,我國是不承認日本這個“防空識別圈”的,自然也不會給它提供任何識別信息。俄羅斯也是如此。日本防務省10月9日發布的消息顯示,2013上半年度(4~9月),日本航空自衛隊戰機緊急升空次數為308次,在有可比數據的2001年度以後,創下同期最高記錄,其中應對中國飛機149次,俄羅斯飛機136次。

  既然軍機如此,民航機就更不能被強硬對待了。實際上,國際民航組織為了航管、救援的需要,也有自己的一套識別、航管系統,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責任區,這個區域不僅包括領空也包括臨近的公海。因此,每個國家的民航空管部門是早有飛經自己管理的民航飛行情報區域的民航機飛行情報的。像日本的規定就是,民航機必要的、與防空有關的位置等信息由管制機關向防空管制中心送達。而北美則是軍方和民航部門共同組成防空識別區的管理部門,軍方來統一協調。所以,日本幾大航空公司在政府的壓力下決定不遞交飛行計劃書,原則上常態化的航班不會受到影響,但是如果有臨時航班等非正常情況,又沒事前通報,就可能會被識別、監視,採取措施了,至於採取何種程度的措施,就取決於這架飛機的回應和行動。

不能簡單利落地還擊,那設立防空識別區到底有什麼用呢?

  防空識別區當然不是“紙老虎”,在防禦和國際博弈中有大用處

  經過上一段的分析之後,似乎“防空識別區”是個乏善可陳的東西,一個國家不可能強制別的國家和地區通報在該國領空外的航空器的信息。能採取一些類似於伴飛、追蹤等變相的強制措施,也不夠強硬。不過,防空識別區並非無用。

  它首先是一個常態化、體系化的防衛預警機制,當然就不是被動地接受通報信息,而是主動地去識別。打個比方,恐怖分子不可能向你通報它要開飛機來襲,但是有了一個很好的防空預警機制也就有助於主動防患於未然。而防空識別區幫助理順、確立了一個良好的機制,正如漢和防務評論雜誌所說的,有力地明確了中國大陸解放軍沿海沿岸的空軍海軍的職責。

  其次,它也是一個遏制的機制。牽制在中國東海頻繁偵查的外國軍機。

  最後,也是一種主動爭取話語權的方式。像是日本,對於每一架的進入其所謂“防空識別圈”的外國軍機會進行跟蹤、拍照。而這個信息很快就會被發布在日本防衛省的官網上,圖文並茂。這是一種宣告自己“有效控制”的手段。再比如,美軍這次的轟炸機飛行,就顯然透著幾十年的防空區經驗,安排得既不踩紅線,又通過輿論大肆地強調和渲染,難怪有媒體評價說,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而中國全程監控的應對並無任何不妥。不過也有評論認為,如果中國早一步公布詳細的監控信息,而不是從外媒報道轉“內銷”,顯然從輿論上就取得了優勢,表明了自己對該區域的“掌控”。其實說白了,這樣的話語權攻防戰從冷戰時期就在國際社會上玩了很多年了。而中國要學習更好地運用這種博弈,爭取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動。當然,也要避免如很多評論所擔心的那樣擦槍走火,畢竟防空識別區的建立,意味著中國和日本等國飛機摩擦的增加。

結語

  美轟炸機進入中國防空識別區邊緣顯然處處透著精心設計。而這場博弈戰,有助於大家對防空識別區“遊戲規則”的理解,不過簡單粗暴地喊打喊殺就沒多大用處。(來源:騰訊評論今日話題2013-11-28 第2626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