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歷史坐標中的G20倫敦峰會

http://www.CRNTT.com   2009-03-30 07:26:35  


 
  從世界經濟格局的角度看,儘管G20倫敦峰會具體的成果可能有限,但象徵意義深遠。從歷史沿革觀察,1933年倫敦經濟會議的召開,有著類似於如今的全球經濟危機蔓延的大背景。因當時英美間出現根本性分歧,會議未能就任何實質性問題達成協議,但會議成為當時世界新舊經濟體系的重要轉折——為美國構建其主導下的世界貿易與金融合作機制奠定了基礎。從1933年到1944年,美國在歷經11年的實力積蓄後,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的世界貨幣儲備地位。如果說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是美國經濟霸權的重要起點,那麼G20倫敦峰會一定意義上預示著世界經濟逐漸步入“三足鼎立”格局。

  如果說去年G20華盛頓峰會拉開了國際金融秩序改革的“序幕”,那G20倫敦峰會則將掀起國際金融秩序改革的“高潮”,意味著國際金融體系的改革開始進入實操性階段,這就必然少不了爭議與分歧。正如很多分析所言,牽扯到核心利益的分歧,顯然無法通過一次峰會得以消除。相比去年的G20華盛頓峰會,G20倫敦峰會被賦予更多“務實”色彩;在關乎IMF與世行的改革上,G20倫敦峰會開始觸及具體條款的規範或修訂。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國際金融體系話語權的爭奪,注定是一場殘酷的博弈過程,這既基於各方實力對比的變化,也需較長時間的磨合。  (作者: 毛玉西)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