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陳平原:走不出的五四

http://www.CRNTT.com   2009-05-04 11:34:53  


 
走進 “五四”

  因為我覺得, “偉大的五四”,越來越被懸置,高高地放在神龕上。 

  長期以來,我們有將 “五四”過分神聖化的傾向。現在又反過來,好些朋友轉而用輕蔑的語調來談論 “五四”:不就是幾千學生上街嗎,不就是燒房子打人嗎,有什麼了不起。再說,行動這麼粗魯,應該追究刑事責任。每當面對此類 “新解”,真不知道怎麼回答才好。記得魯迅對於國人不了解 《儒林外史》的價值,曾發出這樣的感嘆: “偉大也要有人懂。”再偉大的事件、著作、人物,若沒有人真正跟它對話,沒有讓它回到人世間,就無法發揮真正的功力。人類歷史上,有很多關鍵時刻,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你都必須跟它對話。事件已經過去了,但是它會轉化為一種思想資料,不斷地介入到當下改革中。“五四”就是這樣的關鍵時刻。你可以從各種立場來談,從各個角度來看,但是你不能漠視它的存在。為什麼要不斷跟 “五四”對話? “五四”對我們來說,是歷史也是現實,是學術也是精神。不管你持什麼立場,是保守還是激進,面對著如此巨大的存在,你不能視而不見。其實,所有重大的歷史事件,也是在這種不斷的對話中產生意義的。就像法國人不斷跟1879年的法國大革命對話、跟1968年的“五月風暴”對話,中國人也需要不斷跟 “五四”等關鍵時刻對話。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訓練思想,積聚力量,培養歷史感,以更加開闊的視野,來面對日益紛紜複雜的世界。 

  不同立場的人談 “五四”時,都有自己的引申發揮,有時甚至轉化成實際行動。所有這些,真真假假的言說、虛虛實實的紀念,值得我們認真辨析。今人談論 “五四運動”,應該考量哪些說對了,哪些走偏了,哪個地方不妨固守傳統,什麼時候應該 “與時俱進”。北大因 “五四”新文化運動而名揚天下,對此更是不容回避。作為很長時間裡大大得益於 “五四光環”的北大學者,我們必須認真面對 “五四”這個巨大的精神遺產。當它被世人嚴重誤解的時候,你有責任站出來澄清、修正、拓展。

  “五四”當然不僅僅屬於北大,但北大最為沾光,我想這是不言而喻的。當然,這不是什麼 “堅決捍衛”。要真的偉大,不必要你來捍衛;如果不偉大,你想捍衛也沒用,反而可能搞砸了。我們的任務是讓 “五四”這一話題浮出水面,引起世人的關注,在這個歷史時刻,重新審視 “五四”。至於怎麼關注,從什麼角度進去,得出什麼結論,取決於個人的立場、視野、趣味,強求不得。這一代人力所不及,看不清楚的問題,也許下一代人就能看得很清楚。我希望不僅跟 “五四”先賢對話,也跟同時代學者對話,甚至跟我的學生輩對話。要以一個開放的心態面對如此複雜的運動,在不斷的對話中,獲得前進的方向感和原動力。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資源。我們這個時代的思想資源,無外乎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直接從西學引進的,從柏拉圖到馬克思到哈貝馬斯,等等,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思想資源。第二部分呢,那就是本土的思想學說。對所謂的 “中國文化”,必須做一個分析。因為,今天一說 “傳統”,就是從孔夫子說起,甚至還有不少人相信“半部 《論語》治天下”。我是很不贊同的。什麼叫 “傳統”?就是那些直接間接地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思維習慣、表達方式、審美趣味的東西。很多人一說 “傳統中國”,就是儒釋道,就是從孔夫子到孫中山,辛亥革命後,沒了,到此為止。想像 “中國文化”跟 “西學”的截然對立,還有主張純粹的 “中國性”,我以為是不可取的。中國傳統本來就不純粹,域外的思想學說,兩漢進來,隋唐進來,明清更是進來,早就滲透到我們的血液裡。除非你徹底封閉,否則的話,一種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不可能保持 “純粹”。就像人類的基因不斷稀釋、變異,那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保持新鮮活力的需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