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土皇帝並非社會不穩定根源

http://www.CRNTT.com   2010-11-07 09:25:48  


 
官員雙面人生只是善於偽飾

  新快報:我們今天的話題就從陳縣委書記“彪悍”與“溫柔”之間的反差談起,在當下官員身上,似乎並不鮮見。各位對這種現象有何評價?

  鄒嘯鳴:這既是“人格分裂”,又是“不同場合說不同的話”。官員之所以會規律性地表現出這種的現象,我認為,這是對現有激勵制度的正常反應。

  因為官員的“授權”事實上來自上級的“選拔”,而不是來自老百姓的“選舉”,俗話說,端誰的碗,服誰管。他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自己端的是老百姓的碗,所以對老百姓意見,絲毫沒有真正的畏懼感。相反他們卻敢於對老百姓“彪悍”,而且這種“彪悍”還不會受到懲罰,反而會得到提拔,這種激勵機制就導致官員們對老百姓越來越“彪悍”。

  但是,嘴上他們仍然強調“權為民所授”,仍強調“以德治官”。於是各級官員自然要做一些表面功夫,但必須特別注意的是,這個官員的“德”是非常虛的,並無客觀標準進行評判,而且評判的主體仍然是上級。是上級“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因此下級官員就表現為假裝“淡薄名利”。他們一邊說些好聽的話,但另一邊卻做些缺德的事。

  斯偉江:脫口而出的話,一般是真話。公開場合的話,大多是官話。“彪悍”和“溫柔”,是社會角色的不同,倒也不算什麼人格分裂,只能說,善於偽飾。

  德國人哈夫納在其1914到1933回憶錄中說,當時的德國公務員,都會說兩套話語,能熟練切換。這當然是多年訓練的結果。這本身客觀上,只能說政府和社會之間有一個割裂,兩者不是無縫連接,而存在一段隔閡。

  這種隔閡表明,某些官員和民眾已經不是心連心,如何化解隔閡,建立溝通,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政治問題。而於建嶸和陳書記的衝突,關鍵就是兩套不同話語下的碰撞。

  吳木鑾:確實如此。官員兩面性主要根源於現在官員這套評價體系。對於上級,官員們就常常表現出“溫柔”的一面。特別是在上級視察的時候,官員往往表現出“溫順”的一面。而即使於建嶸是社科院的專家,在官員面前,他的言行對他們的升遷也構不成影響。因此官員往往會在心急的時候表現出“彪悍”的一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