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外交:新思維才會有新格局

http://www.CRNTT.com   2010-11-16 11:13:39  


 
中美關係對立加劇

  不過,最關鍵的還是和美國的關係。在一個實際上的G2結構之內,中美之間的關係有合作也有衝突,但保持合作至為關鍵,一旦發生重大的衝突,整個世界就要遭殃。但是,中美兩國儘管同處一個結構,但行動共識則很少。美國也開始把重點轉移到如何遏制中國對美國的“挑戰”和“威脅”了。從戰略到經濟各個層面,美國已經擺好了和中國較勁的姿態。在小布什時期已經形成的亞洲“小北約”因為“天安號”事件而得到強化。如果南中國海問題解決不好,這個小北約也有可能擴展開來。同時,小布什時期已經提出來的“民主同盟”現在也有了形成之勢。美國和民主國家包括日本、韓國和印度等的關係發展迅速,發展與這些國家的關係是美國遏制中國“挑戰”和“威脅”的重點。在匯率問題上,“貨幣戰”有一觸即發之勢,而貨幣戰就其本質來說,就是人民幣和美元之間的較量。

  中國當然已經不是從前的弱國,具有相當的能力來抵禦外交壓力。比如在經濟上,中國可以做“稀土”文章或者使用其它的具有“經濟制裁”味道的手段。因為中國經濟已經是全球經濟的一部分,中國的確可以利用經濟杠杆向一些國家施加壓力。美國和西方也一直是這樣做的。正因為這樣,在美國向人民幣施壓的時候,美國就顯得比較孤獨。因為各國和中國經濟的關聯度不一樣,各國的立場就不同,美國很難協調。例如美國的傳統盟友歐盟,在人民幣問題上就和美國的立場不盡相同。這次G20峰會的結果很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再者,連鎖的壓力對中國來說也不是世界末日,中國也有其他的選擇。中國可以選擇和其他一些國家的結盟來應付美國的壓力。當然,這只是一個假設。不過,一旦這個局面形成,將和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所追求的國際關係局面大相徑庭。

改變大資源、小外交的局面

  要改變目前被動的局面,開創外交大局,提高外交影響力,中國還是要訴諸於理性。理性在中國的政治環境中往往被視為是軟弱和屈服。實際上,理性並非軟弱,更非屈服,理性是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和使用中國日益增加的外交資源,改變大資源、小外交的局面。如何達成這個目標?這是個思維問題。如果思想不能解放,被老教條所框,那麼就會白白浪費外交資源,不僅不能使國家利益最大化,反而會不明不白地損害國家利益。

  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左”的思維定式。外交中“左”的傾向似乎各國都有,表現在強硬、民粹、愛國等等話語中。中國近來也有這種左的傾向性,並且是越來越明顯。對“左”的思維來說,外交上就是“對抗有理”。和自己的對手(如美國和日本)對抗就是“愛國”,強硬的外交行為總能贏得社會的一片叫好聲。相反,理性一些就被視為是不愛國,甚至賣國。在這樣的情景下,到頭來,強硬立場總是贏得“勝利”。儘管非理性的強硬往往是損害和破壞國家利益,但各方總可以找到很好的理由,一句“敵對勢力”就可以向社會交代。在國際政治中,“敵對勢力”當然存在,沒有人會幻想一個沒有“敵人”的國際關係。但“敵對勢力”的存在不能成為外交小格局的借口,更不能成為外交惡化的理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