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世界經濟的新格局與中國的機遇

http://www.CRNTT.com   2011-06-21 11:08:13  


 
  其次是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的失衡。這些年來,尤其是金融危機以後,國有企業大擴張,擠占著民營企業的空間。國有企業主要依靠行政壟斷,缺乏競爭力,更難希望其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方式的創新來提高勞動生產力。同時,民營企業空間的被擠占在很快導致這個部門的萎縮。

  再次是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之間的失衡。在任何社會,中小企業的發展在很多方面起著關鍵性作用,例如解決就業、保障社會正義和收入公平分配。多年來,中國政府努力想通過二次分配的手段來達成收入分配公平和社會公正,但收效甚微。其背後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小企業得不到有效發展。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之間的平衡屬於結構性分配。只要兩者之間達不到平衡,或者說中小企業得不到發展,政府在二次分配上最大的努力也會無濟於事。

在中國,國有部門和民營部門、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這兩個層面的不平衡剛好重合,就自然加重了問題的嚴重性。也就是說,國有企業是大型企業,中小型企業是民營企業。現在這兩個層面叠在一起,越來越失衡,已經導致了無窮的經濟、社會乃至政治問題(本欄早先已經論述過這些問題)。

  此外,中國內部還存在一個如何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保護財富的問題。這方面問題近年來越來越突出。就內部來說,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有效地創造了財富,但並沒有有效的財富保障機制。因為內部經濟環境和法治環境的變化甚至惡化,中國的財富正在加快向外流出,主要表現在企業家尤其是民營企業家的外移。實際上,企業家的向外移民,不僅僅是財富的流失問題,更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很顯然,企業家是經濟發展的主體。

  外部進入中國的財富也同樣面臨困境。開放政策實行以來,中國有效地吸收了大量的外國投資。國外資金的流入毫無疑問對中國的經濟進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今天中國變成了一個資金過剩的國家,那麼還需要不需要外國資金?人們開始提倡“自主創新”,因為在過去外國資金所帶來的技術不盡人意。盡管自主創新很重要,但不能對此作簡單的理解。它並不表明,中國要排斥外國投資。誰都知道,技術需要市場,沒有市場,技術一文不值。因為中國的市場越來越大,很多外國技術(以投資的方式)都要進入中國市場。現在,一些既得利益開始追求自己的利益,以“自主創新”為名,力圖從政府那里得到更多的經濟利益。很顯然,如果“自主創新”演變成經濟上的民族主義,那麼就會妨礙中國的技術進步。對中國而言,問題在於如何繼續吸收外國投資,並且努力把這部分財富留在國內。

  如果外國資本開始退出中國,而中國本身的財富也開始流向國外,那麼中國面臨的會是一種怎樣的情景?

  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中國把握住了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現在中國已經成為推動全球化的主動力之一。今天,中國再次面臨不一樣的機遇。如果把握住了,中國可望再上一個新台階,有可能促成國家進入經濟先進國家的行列。但如果錯失了這個機遇,那麼可能就要進入人們正在熱衷討論的“中等收入陷阱”及其和這一陷阱相關聯的一系列社會政治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