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國為什麼沒有自己的知識體系?

http://www.CRNTT.com   2011-09-20 09:15:24  


新加坡國大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
  中評社北京9月20日訊/無論從內部世界還是外部世界來看,中國缺失自己的知識體系的現狀令人擔憂。從內部來看,因為沒有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執政者還是知識精英,無能解釋自己的社會,對社會的發展趨勢認識不清,更不知道如何解決越來越多的問題;就外部世界來說,隨著中國的崛起,人們對中國抱有越來越巨大的不確定性,知識體系的缺失使得中國的國際“軟空間”非常狹小,和中國所擁有的硬實力毫不相稱。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國大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的文章“中國為什麼沒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如是說。詳論如下:

  無論從內部世界還是外部世界來看,中國缺失自己的知識體系的現狀令人擔憂。從內部來看,因為沒有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執政者還是知識精英,無能解釋自己的社會,對社會的發展趨勢認識不清,更不知道如何解決越來越多的問題。很自然,官方意識形態已經和社會現實嚴重脫節,政府官員在普通人民眼中正在失去合法的統治基礎。意識形態是內部統治的軟力量,缺失了有效的意識形態,中國的統治成本在迅速提高。

  就外部世界來說,隨著中國的崛起,人們對中國抱有越來越巨大的不確定性。其中,對中國的誤解起著關鍵的作用。這種誤解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達到高潮。從前,外界對中國的誤解多半是因為中國的封閉。但現在改革開放已經數十年,中國已經相當開放。當然,中國體制運作很多方面仍然很不透明,這種不透明在繼續阻礙著世界對中國的客觀認識。透明度越高,越能幫助外國人理解中國。中國在這方面的確還有很多的空間需要改進。

  但是,透明度提高並不能幫助中國本身產生自己的知識體系。現實的情況是,知識體系的缺失使得中國的國際“軟空間”非常狹小,和中國所擁有的硬實力(如經濟力量)毫不相稱。中國的決策者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這些年來,在很多方面下手,狠抓中國的“軟力量”建設。孔子學院和媒體“走出去”是其中兩個顯著的例子。不難理解有關方面的這種努力,同時這個方向也是對的。中國不僅自己要了解外在世界,也需要外在世界了解自己。不過,情況不容樂觀。

  從總體上看,中西方之間的誤解不僅沒有在減少,反而是越來越深。無論是孔子學院還是媒體“走出去”,都具有工具性,即中國所說的“外宣”。不過,外宣方面的空洞無物是盡人皆知的,在很多時候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當然,這個責任也並不在外宣部門。在沒有自己的知識體系的情況下,中國不可避免要面臨一個“對外宣傳什麼?”的問題,而知識體系的創造責任並不在外宣部門。如同內部統治,如果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軟空間”繼續收縮,其對外交往的成本會繼續提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