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台灣與印度關係 會成島內政治博弈點

http://www.CRNTT.com   2011-12-15 00:44:30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馬英九提出“活路外交”新思維,摒棄陳水扁時期的“衝撞外交”、“烽火外交”等對抗性做法,採取了一系列緩和措施,主張“外交休兵”,強調“外交”為經濟發展服務,關注台灣參與國際和區域經濟體系的問題,尤其在島內經濟處於低迷狀態下,馬當局拓寬經濟合作領域,多管道發展經貿關係的意圖更為突出。“活路外交”政策與過去的蔣經國時期的“實質外交”雖然在策略與操作上會因新形勢而有所不同,但在精神上具有繼承與延續性。馬英九期望以“活路外交”換得大陸放棄對台的“外交打壓”,為兩岸在國際社會的“互不否認”創造條件,向大陸爭取國際生存空間,穩定“邦交國”數量,提升與重要國家的實質關係。(注2)馬英九一直對發展台印關係給予高度重視,印度是其“活路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7年6月,馬英九以國民黨主席身份受邀出訪印度,這是台印政治關係發展史上具有象徵意義的訪問,是自1942年蔣介石訪印以來,台灣又一位最高層級的政黨領袖出訪新德里。在此次訪問中,馬英九表示將持續推動台印雙方黨、政高層及“國會議員”互訪,建立“兩國”友好關係。(注3)馬英九執政三年來,積極發展兩岸關係,兩岸關係已經成為馬“政府”最為亮眼的政績。但在西進大陸的同時,馬當局並沒有放緩與印度建立“實質關係”的步伐。

  近一個時期以來,特別是臨近2012年選舉年,台印官員往來日趨活躍,接觸層級不斷提升,台印實質關係悄然提升。2009年,台灣當局表示,為強化台印政經關係,除在新德里設立辦事處外,將評估在南印度的台商重鎮清奈(Chenni)設立辦事處的可行性,稱此將有助於擴大發展與印度南部各邦的關係。(注4)2010年12月印度前任總統、號稱“印度導彈之父”的卡蘭(A.P.J.Abdul Kalam)受邀訪問台灣,這是繼2004年印度前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訪台之後,歷年來印度訪台最高層級政界官員。(注5)2011年2月馬“政府”的“經濟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劉憶如率領企業家代表團正式訪問印度,這是馬英九當局訪問印度的第一位部長級官員。在此次訪問中,多位印度政府機構高層人士與參訪團會面,其中包括人力資源發展部兼通訊與科技部部長、再生能源部部長等,台當局視此為台印“外交”關係的重大突破。(注6)4月,台“教育部長”吳清基率“高等教育印度教育參訪團”訪問印度。種種跡象表明,面對當前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美、日對印度的重視,印度已經成為台當局南亞、東南亞“外交”佈局中的重要一環,未來可能成為台當局中東與中亞政策的重要跳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