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台灣與印度關係 會成島內政治博弈點

http://www.CRNTT.com   2011-12-15 00:44:30  


 
  台印經貿交往持續升溫

  陳水扁執政時期,不僅提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作為兩岸經貿政策的“新思維、新作為”,且再次重啟“南向政策”,以對抗台商投資大陸的“西進潮流”。這種政策取向,在馬英九政府上台之後得到了事實上的延續。馬英九多次表示,印度為南亞第一大國,台灣一向重視印度的重要性,印度除了具有經貿吸引力之外,也是台當局分散在中國大陸投資過熱的選擇市場之一。印度近年來在“東望政策”指導下對台灣地區市場非常重視,台印經貿關係隨之持續升溫。

  儘管印度只是台灣出口排名第13、進口排名第11的夥伴,但是雙邊經貿增長快速。2006年台印貿易量只有27.2億美元,2010年台灣地區與印度的貿易量達到64.7億美元(台貿易順差為7.9億美元),雙邊經貿5年成長136%。尤其2009年受金融海嘯影響,雙邊經貿曾由2008年53.4億美元下滑到41.5億美元,2010年景氣回升雙邊貿易立即翻升到64.7億元,增長幅度高達56%,其中台灣地區對印度出口增長幅度為43%,自印度進口成長幅度為74%。(注7)2011年,台“經濟部”提出“優質平價新興市場推動方案”,將印度、印尼等新興市場列為主要目標。(注8)該方案整合跨部門資源,旨在從產品技術、生產、設計、品牌、行銷方面提升台印經貿關係的水準。

  台印經貿關係的發展主要受兩方面因素的推動。一方面,台印經濟互補性強,經貿合作存在切實的提升空間。台“行政院長”吳敦義表示,印度擁有豐沛的人力資源與龐大的內需消費潛能,為台灣在後ECFA時代必須爭取的新興市場,且台印雙方產業具高度互補性,政府應全力促進台印雙邊經貿交流,並強化雙方企業的連結互動。(注9)台灣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能源資源主要依靠海外市場,但在技術、硬體、管理人才方面有很強的競爭力。印度則是內需型經濟的代表,具有國內市場廣闊,科技人才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較低等優勢。根據台“經建會”的2011年報告,印度有5家以上綠能廠商邀請台灣旭能光電參與印度太陽能設施的設計;印度JSW鋼鐵預計採購中鋼電磁鐵,並尋求與台灣太陽能廠商合作引進太陽能技術;印度知名的TATA集團則表達對台灣電動大客車技術及大陽能光電技術的合作興趣。(注10)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