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及其中長期後果

http://www.CRNTT.com   2012-01-03 10:19:37  


 
  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後果。我覺得在政治方面可以說這個運動臨時解決了紅衛兵運動問題,這是肯定的,毛澤東通過上山下鄉運動解散了這些知青,在這方面完全成功。可從比較長期的毛澤東的目標來看,我認為基本上沒有成功,比如青年知青在農村沒有一個變成所謂的社會主義新式農民,這些知青都要回城,做別的工作。所以在這方面毛澤東雖然改造了這一代人,可他改造這些人的結果跟毛澤東原來的想法相反,中國那些知青在農村學了什麼?他們沒有變成利他主義,也沒有變成所謂的"革命的接班人",也沒有變成為了理想而忘記自己利益的人,反而他們變得非常實事求是,首要面對的問題是解決生存問題,而且他們看到中國具體的情況即農民很窮,農村落後,而農民希望可以有另外一些政策,不希望繼續越來越集體化的模式。在70年代末農業政策有大變化,很多知青參加了那方面的策劃,因為他們比較了解農村的情況,當時有一些研究所、政府的智能團很多知青其中,而且改變了原毛澤東的政策,搞了一個新政策,以家庭為基層的生產基礎,也就是所謂的包產到戶。這是一個好現象,在農村里那些知青知道中國的真正情況是怎麼回事,但從毛澤東概念來說,他們思想的變化不是毛澤東所希望的。

  另一方面這一代人沒有受好教育是一個大的負面後果,這一代人基本上完全失去了這樣一個機會:好好的念書。當他們回城後,因沒有受過好教育,沒有文憑,找到的工作也不是很好。而且因為改革開放,新的經濟政策,因沒有知識導致他們失去了很多機會(當時需要很多有知識的人來發展經濟)。他們回城大部分唯一的辦法是當工人,最好的是在國營企業當工人,可在1997年以後,那些國營企業改革,改革的結果是很多人下崗,所以有一個學者寫了一篇文章《從下鄉到下崗》,這是這一代人的命運,是他們自己個人的損失,也是國家的損失。在這方面明顯的是國家在這十幾年缺少很多受過好教育的人,我叫這一代為"失落的一代",有些人有意見,特別是知青那一代。我說"失落的一代"沒有貶義,基本上是說他們幻想破滅的經歷,"失落的一代"的說法是海明威在法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他說有一個法國人跟他說打過仗的那一代都是"失落的一代",都不信什麼。當時中國也是這樣,那些知青到了農村已經完全不信他們原來的理想,他們受過的比較正宗的社會主義教育與所得到的價值觀完全不同進而完全破滅,他們變得非常實際,實事求是,已經不信了。當時一個詩人北島寫了一首詩《我不相信》,這在當時比較有代表性。他們是失落的一代因為他們失去了他們小時候的幻想,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們失去了受好的教育機會,這是長期的損失。

  當然,不能只是強調他們是失落一代的情況,其實他們也是思考的一代,因為他們面對著真正的中國情況時開始思考,而且在他們之中有一小部分人在1977、1978年恢復高考時有了這個機會,後來上大學。這批人比較有意思,他們有很深的社會經歷,一般的城市青年沒有的機會,在後來有機會再讀書時,希望可以念書,所以一有機會可以念得很好,這批人有意思,也出了很多比較出色的學者、藝術家、作家。這是一小部分人,從整一代來說大部分受到了很大損失。

  另外一個長期後果是,去年我的書出後,開始做一些演講,我以為聽講座的人中多數是知青,反而我發現多數是年輕人。我問他們,他們說多數是知青的孩子。這些年輕人說"你講長期後果應該講我們",當時知青的經歷影響著整個社會、影響父母和兄弟姐妹,這個我知道,但我沒想到會影響到他們下一代。因為他是在農村出生、生長,雖然他的父親是農民幹部,但還是有一種歧視,大部分人農民覺得他不是本地人,說他是城市人,因為他的母親從來沒有完全融入農村社會,農村社會在全世界都是比較難進入的,如果你不是在那兒出生的,你的祖先不是在那兒出生的,很多人覺得你就不是本地人,會覺得有距離。當然這樣的年輕人受到的影響相當很大。回城知青的孩子會不會受影響?我現在覺得有一點影響,因為知青的經歷影響他們的思想,而且影響他們對未來、對孩子未來的期望。所以很多知青孩子說,我們的父母不能受好教育,他們對我們的要求太高,他們把原來自己念書的希望就放在下一代的位置上。這是一個問題,而且還有一些是知青的孩子說,他們的父母因為對理想有太多懷疑,所以不希望他們的孩子做一些理想主義的事情,希望他們比較實事求是的、實際的,能找多賺一點錢的工作,這可能是間接的一個影響,所以在這方面可以說是長期的後果。

  關於這一代人,有一個學者說他們是毛澤東的孩子,因為他們大多數是在毛澤東執政後出生,後來完全受毛澤東思想的影響,他們在毛澤東的社會里成長,可他們受到了很大損失。當然他們受了毛澤東很多影響,但也有不少人對毛澤東思想、行動開始懷疑,這一代人很特殊。另一方面現在他們要回憶他們的經歷,經常比較矛盾,一方面覺得他們的經歷是有價值的,而且有一些人懷念這個時代,所以後來就有了一些展覽、回憶錄都是"一生無悔"的說法,而且有一些知青搞一些聯誼會集體回到他們下鄉的地方,這種懷念的現象有什麼意思?我覺得這是一種懷念自己青春的一個現象,有時候他們也會重複當時那些讚賞這個運動的口號,唱當時那些紅歌,唱歌頌上山下鄉運動的歌,如果你深刻的跟他們談話會發現他不希望他們的孩子跟他們經歷同樣的經歷,他只是一方面的懷念他的青春,這是很自然的事,你們到了40歲、50歲時可能會開始懷戀你們的青春。

  另一方面我覺得也是找自己的價值。我剛才說到很多是從下鄉到下崗,回城以後他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新的社會、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找不到自己的價值,一般很早退休、下崗。所以很多人特別強調自己這方面的經歷,強調他的積極性來補充自己在社會上的價值。這可以理解,因為受到的損失太大,要表示自己的價值。再一方面我覺得也有很多人,特別是在後來受過教育的人對這個運動持批評態度,而且這個運動幫助他們比較實事求是的看社會的情況和政治問題的情況。這個後果是雙方面的,比較矛盾的,但如果說這些人是毛澤東的孩子,可能毛澤東不會覺得他們是自己的孩子,當時毛澤東希望青年完全學他,經歷他經歷的事情,因為他自己也是從農村來的,而且後來回到農村去幹革命,他一向覺得自己在農村與農民接觸得到了他的革命理想,而非在看書時得到了什麼理想。當然他也看書,也看古書,可他一向比較歧視知識分子以及在學校里學的知識。所以我覺得這一代人製造了一個完全不同於毛澤東所想的社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