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馬英九“歷史評價歷力”值得仔細品味

http://www.CRNTT.com   2012-01-18 09:10:16  


在未來四年內,馬英九應明白兩岸關係不但不是其“罩門”,相反還是其助力。
  中評社北京1月18日訊/澳門新華澳報評論員富權今天撰文《馬英九“歷史評價歷力”值得仔細品味》表示, 馬英九要留下“歷史評價”,就應當啟動兩岸政治對話,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簽署兩岸和平協議。今次“總統”選舉的結果已經證明,兩岸關係是個好東西,只會有助於泛藍陣營的選舉,又何須瞻前顧後。詳論如下:

  馬英九在勝選後說:未來四年雖然沒有連任的壓力,只有歷史評價的壓力。這句話,尤其是“歷史評價的壓力”,值得仔細品味。

  所謂“歷史評價”,通常指人們對歷史人物、事件等一切歷史現象從價值角度所做的認識,因而也指從屬上述價值性認識中的一種評價角度,往往與“道德評價”相對應。一般而言,歷史評價首先應該恪守求真的原則,即該評價應客觀如實,應符合對該人該事的總體描述。為達到這個目的,歷史主義地看問題,即發展變化地看問題、設身處地地看問題是必需的。以此為前提,歷史評價總體上說有歷史評價尺度和道德評價尺度。

  人們常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但這個“名”,對於領導人而言,有著性質和程度的不同。從“最低要求”來說,是做一名好的領導人,清廉、勤政、愛民如子,將所管轄區域管理管理及發展得經濟繁榮、社會安定、人民生活富足。但從“最高要求”來看,就不是那麼簡單了,既然是“歷史評價”,就必須做出歷史性的大事,並將影響著今後的長期歷史,對整個民族和國家發揮著重要的開啟未來的引領作用。具體如台灣地區的領導人而言,就必須要有長遠眼光,在兩岸問題上有重大突破,至少不低於其前輩連戰的“登陸”並與胡錦濤達成《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之舉。

  因此,倘馬英九對“歷史評價”的標準要求,只是做一位好的領導人,清廉、勤政、愛民如子,這並非是歷史評價,充其量也只是應有之義而已。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那就不如回家賣紅薯,辜負了投其一票的選民,也辜負其父親馬淩鶴的辛勤栽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