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把穩增長壓力轉化為調結構動力

http://www.CRNTT.com   2012-06-01 08:33:49  


短期看,穩增長就必須先要穩投資,尤其基礎設施投資。
  中評社北京6月1日訊/近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強調,要正確處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三者的關係,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上國家發改委加快了項目審批,更引起大家關於穩增長與調結構的關注。證券時報發表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宏觀經濟研究員宣宇文章認為,政府的穩增長措施空間巨大,不會大規模啟動投資刺激,市場大可不必擔心調結構會重回老路。

  經濟增速適度回落利於轉型

  文章稱,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喊了很多年,2005-2011年經濟增速每年定在8%,但沒有一年低於9%,平均增速達10.9%,2007年甚至高達14.2%。經濟增速偏快,一再貽誤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時機。2008-2009年大規模刺激政策非但沒有促進結構調整,反而惡化了原有經濟結構,前車可鑒。

  正因為穩增長是件大事,所以要問,為什麼經濟會下行?一個公認的原因是“外部需求減弱”,這正表明增長方式仍過度依賴出口,也正是結構問題。當前世界(尤其美國)產業創新枯竭,將導致貿易摩擦常態化和長期化,已經形成了中國經濟增長結構和出口結構轉型的倒逼機制。因此,需要把穩增長和調結構結合起來,把穩增長的壓力變成調結構的動力。筆者認為,中央政府已經把經濟下行問題放在結構調整的大視野下看待,也就是說,本輪穩增長措施一定會服從於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背景。日前,廣東湛江鋼鐵項目正式獲批,不是高水平的重複建設,而正是基於淘汰舊產能、優化產業布局、提高規模效益的基礎上的。

  如何真正做到結構調整?就是有保有壓。一方面是淘汰落後產能將拉低經濟增速;另一方面,新興產業很難在短期占有大的體量顯著拉動經濟增長。因此,經濟轉型客觀需要經濟增速適度放緩,為結構調整預留空間,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上,而這才是中國經濟深層次的根本問題。當前經濟增速仍保持在預期目標區間,政府會根據形勢變化加大預調微調力度,但政策將會保持基本的穩定。以前結構調整失敗從某種程度上正說明了穩增長壓力還不夠大,以至屢屢產生政策上的短視和操作上的機會主義。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