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青報:媒體別拿“愛國”當生意做

http://www.CRNTT.com   2012-09-05 10:21:46  


應中國外交部部長楊潔篪邀請,美國國務卿希拉裡·克林頓9月4日晚抵達北京,開始對中國進行訪問。
  中評社北京9月5日訊/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年內第二次訪華。幾天前,她在出席南太平洋島國論壇時表示:“南太平洋足夠遼闊,可以容下美國和中國共存。”這讓我們想起半年前,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訪美前接受《華盛頓郵報》書面採訪時說過的話:“寬廣的太平洋兩岸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然而遺憾的是,當中美雙方決策層已經開始以這樣一種新的言說方式進行溝通時,某些“建言者”卻還停留在陳舊的語境中。此間中國青年報今天登載徐百柯的文章《媒體別拿“愛國”當生意做》: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年內第二次訪華。幾天前,她在出席南太平洋島國論壇時表示:“南太平洋足夠遼闊,可以容下美國和中國共存。”這讓我們想起半年前,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訪美前接受《華盛頓郵報》書面採訪時說過的話:“寬廣的太平洋兩岸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兩句話,從言說方式到核心內容的高度一致性,不用做過多語言學的分析,一看便知。

  這說明中美兩國的決策層在達成根本共識方面有了新的推進。因為,怎麼說、用什麼方式說,其重要性有時絲毫不亞於說什麼。希拉里的最新表態,顯然可以被視為對習近平言說的一種積極回應。至少在這一輪互動中,中方主導了“話語權”。

  兩個大國,在表達自身理念和核心利益時,用的是對方聽不懂或至少是不習慣的話語,這樣的局面是危險的。不僅中美之間,中國在國際交往中需要摸索出一套能與對方共享、相互理解的話語體系。這也是“寬廣”和“遼闊”交集的價值所在。

  然而遺憾的是,當中美雙方決策層已經開始以這樣一種新的言說方式進行溝通時,某些“建言者”卻還停留在陳舊的語境中。比如,有中國學者在報紙上發表致希拉里的公開信,指責稱:“美國當前對中國有三層心態環環相扣:仇視中國政治、利用中國市場、打壓中國發展。基於這樣複雜的心理結構,美國玩起了自以為得意的‘巧戰略’:不直接出面與中國對抗,卻慫恿中國周邊國家干擾中國發展。”其中對美國國際戰略的分析並非全無道理,但這種言說方式,依舊屬於以鬥爭性詞匯進行描述、氣勢汹汹地給予譴責這樣的“革命語態”,其背後的對抗性心態顯而易見。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