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要防止中國製造業出現“未強先衰”

http://www.CRNTT.com   2012-09-07 08:42:40  


 
  文章分析,從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來看,中國製造業面臨的困境似乎來得太早了些。19世紀中期,英國曾經依靠其“世界工廠”的地位,使其經濟發展創造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同時也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但隨後,英國工業資本大舉對海外投資,20世紀初,英國海外投資一度超過國內投資的規模,致使英國國內工業生產從19世紀末期開始下降,技術進步速度明顯放慢,最後被美國和德國超過,從“世界工廠”跌落為工業品進口國。

  美國則複制了英國製造業發展的老路。早在1913年,美國工業生產產量就已相當於歐洲主要國家的總和,占全世界的1/3以上。1929年美國占全球製造業的比重達到43.3%的最高值。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美國製造業開始衰退,此後美國經濟整體呈現出明顯的後工業化特征並且持續低迷;1990年代後,美國借助信息技術革命,實現了工業結構向“高新技術化”方向發展,使製造業重振雄風。美國製造業協會的報告顯示,1992到1997年美國GDP增長的29%來自製造業,成為美國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部門。但近些年來,美國開始實施“非工業化”政策,降低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這一政策直接導致了美國製造業的萎縮和衰落,其占GDP比重下降到2004年的12%,就業比重從最高時的35%降到目前的10%左右,遠遠低於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

  最新的例子則是日本。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依靠製造業實現了經濟的起飛。到1970年,日本的製造業工人占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一度高達27%,日本製造更是在全球市場上傲視群雄。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經濟泡沫破滅以來,日本的製造業開始走向了漫漫的下坡路。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統計,在1996年—2006年十年間,日本的製造業工廠減少了一半,只剩下54萬家。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製造業的產值占日本整體經濟的35%,但在2009年這一數字已經下降至18%。而日本製造企業今年最新的財報顯示,製造業的衰退仍在進一步加深。比如在2011財年,日本家電的三大巨頭索尼、鬆下和夏普共虧損1.6萬億日元(約合1283億元人民幣),虧損額不斷刷新紀錄。
  
  但是,從發達國家製造業的發展軌跡來看,他們的製造業大都是在經歷了一個高峰之後才逐漸衰退的,並且都已經實現了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變。只是在國內產業結構變化,以及中國、韓國等新興製造業大國崛起的過程中,生產基地出現了外移,但仍舊保持了研發中心留在本國的格局。

  文章認為,很顯然,中國目前的製造業發展程度遠不到發達國家出現產業轉移時條件。從總量上看,中國是名副其實的製造大國。據統計,目前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產值中的比重已達到20%左右,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中國製造業中有100多類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和製造強國相比,中國製造業仍處於較為初級的發展階段。一方面,中國製造仍以代工、加工為主要特征,真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並不多。這就決定了僅僅依靠勞動力眾多而又廉價的競爭模式缺乏長久性。另一方面,中國製造產品的附加值低,僅僅在低端市場具有一定競爭優勢。中國雖然是高端奢侈品的消費大國,但卻是生產上的小國。即使是在本國生產,也大多是代工或貼牌式的模式,而且國內鮮有真正的奢侈品品牌。

  由此可見,中國離真正的製造強國仍差距不小。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製造業卻提前出現了“未強先衰”的苗頭,其典型特征就是產業的“空心化”提前來臨。根據統計數據,2007—2010年中國企業500強中,製造業營收總和占40%以上,但利潤額只有30%左右。目前中國製造業的增加值率僅為26%,與美國、日本及德國相比,分別低23、22、11個百分點。即使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製造業的增加值水平也明顯偏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