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韓國人眼裡的中韓朝貢史

http://www.CRNTT.com   2012-12-02 09:48:43  


 
  天安艦事件後,韓國人擔心中國強大後會試圖恢復朝貢體制

  在中國學者一次對韓國公眾調查中,27.3%被訪者擔心中國會成為霸權國。很多人相信媒體所說的,中國崛起和會試圖恢復古代的朝貢體制

  隨著近代韓國民族解放和經濟崛起之後,對於歷史上朝貢關係,越來越多韓國人認為是屈辱。每當中韓兩國之間發生摩擦時,不少韓國媒體宣稱中國試圖恢復“新帝國主義”霸權。韓國第一大報《朝鮮日報》在2010年天安艦事件發生後的分析就相當有代表性。2011年2月20日,《朝鮮日報》發表文章,比較了《環球時報》一篇評論與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致朝鮮太祖李成桂的信件,結論是“口氣驚人相似”。該文分析指出,“中國人的這種歧視性韓國觀可追溯到封建時代的‘朝貢——册封’關係。根深於中華思想,把韓國當作小國的中國人的優越感最近呈現出在此抬頭的跡象。……天安艦爆炸沉沒事件後看,中國公然向韓國露出獠牙。”很多人相信媒體所說的,擔心中國強大後會試圖恢復古代的朝貢體制。
  
  結語:現今韓國人更多是以現代國際體系的基本概念來解讀歷史,諸如平等、公平等等。而國人則習慣於對歷史上的朝貢體系津津樂道,習慣於追憶八面來朝的盛世景象,經常忽略了周邊國家的感受,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他國對朝貢體制的負面評價,如此一來經常造成很大的誤會。當然,而韓國作為小國,比較容易感到文化獨立性的危機,有時以過激的民族主義形式表現出來,譬如天安艦事件後擔心中國恢復朝貢體制…… 

  (本專題參考了《韓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 董向榮 王曉玲 李永春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未注明數據及材料均出自此書)

延伸閱讀:韓國人對華印象多負面 不願見中國崛起

  2012年11月27日03:33國際先驅導報

  韓國人為何誤讀中國 

  距離越近,並不代表誤解越輕,中國與鄰居韓國的關係即是如此。雖然近年來,中韓兩國在政府交往和經濟合作方面關係密切,但民眾之間卻總是齟齬不斷。領土問題、端午申遺、奧運火炬傳遞風波……諸多紛爭讓兩國民間情感寒意陣陣。

  近日,韓國駐華使館更是向中國媒體廣發“澄清帖”,稱對中國部分媒體的失實報道“深感擔憂,並予以關注”。然而與此同時,本報得到的一份由中國社科院與韓方機構合作的最新民意調查卻顯示,多數韓國國民對中國的印象偏向負面。對中國的好感度低於日本,更遠低於美國。

  朋友可選擇,鄰居須共處。本報今天刊載這份調查報告,除了表達對韓國人誤讀中國現象同樣深感擔憂外,更旨在推動中韓兩國國民共同探討相處之道。

  韓國人對華印象多負面

  自卑感與優越感相互影響,惡化了韓國人的中國觀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梁嘉文發自北京 “提到中國,您最先聯想到什麼?”

  “劣質食品。”

  “仿造名牌。”

  “紅色共產主義。”

  ……

  訪談室內沒有中國人在場,提問者與回答者都是韓國普通國民。圍繞對中國以及中國人的印象,他們暢所欲言,紛紛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他們一連串的回答中,多數是中國人所不樂意聽到的。有些回答會令中國人驚訝,有些令人欣慰,而有些則令人感到臉紅。

  這是不久前,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韓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課題組,與韓國慶熙大學社會學系黃承淵教授合作,委托韓國一家咨詢公司(應該公司要求隱去其名稱),實施的一項名為“韓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的民意調查,該項調查針對韓國普通國民共發放問卷1000份。

  課題組選擇了5組人群作為調查對象:20~25歲的男女大學生一組、25~35歲的男女韓國人一組、31~40歲的男女就業者一組、41~50歲就業者一組、51~55歲的男性就業者一組。受訪者學歷都在本科及以上,他們不懂中文,大部分沒有來過中國,他們對中國的觀點在韓國國民中具有代表性。在主持人的引導下,受訪者就某個特定的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對中國文化、社會、經濟、政治、中國人、中國崛起以及中韓政治經濟關係分別進行評價。

  調查結果顯示,韓國人對中國以及中國人印象總體較為負面。比如受訪者的“中國聯想”中,負面聯想占48%,中性聯想占27%,正面聯想只占25%。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